本篇文章2928字,读完约7分钟

核心阅读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的意见》,明确了电梯安全在电梯开发、制造、使用和维护中的主要责任。对于旧住宅楼电梯整改,要求地方政府疏通资金提取渠道,明确资金提取机制。此外,提出了“物联网+维修”和“保险+服务”的新模式,以促进电梯维修的人性化、技术化和信息化。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更明确(民生三问)

电梯是“出门的第一步,回家的最后一程。”据保守估计,中国每天有15亿人乘坐电梯,电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同时,中国也是电梯生产和使用大国,电梯数量、年产量和年增长率居世界首位。2017年,中国电梯产量和新增产量分别为78万台和68万台,分别约占世界电梯的75%和65%。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更明确(民生三问)

最近,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的意见》。针对旧住宅楼电梯存在的诸多隐患和维护中存在的偷工减料等问题,《意见》给出了哪些对策?对此,记者采访了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的相关负责人。

询问各方的主要责任

记者:电梯安全涉及很多环节和主题。如何界定每个主体的责任,防止相互推诿?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局相关负责人(以下简称相关负责人):电梯安全涉及房屋开发建设、设备制造安装、使用管理、日常维护等环节,涉及建筑施工单位、电梯生产单位、电梯产权单位(或共有产权)、使用管理单位、维护单位等主体。目前存在各方责任不清、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等问题。对此,《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相关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以促进主体责任的落实。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更明确(民生三问)

在住宅建设中,一些住宅开发建设单位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减少了电梯数量、电梯乘客数量、电梯选择和配置水平以及对电梯质量的忽视。对此,《意见》特别强调,房屋建设单位应对电梯井、坑、机房等附属设施的安装和土建质量负责,确保电梯的选型和配置符合相关规定,满足乘客需求。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更明确(民生三问)

在制造和安装过程中,针对部分电梯生产企业降低产品质量、抢占市场的行为,《意见》规定,电梯生产企业不仅要对电梯制造和安装质量负责,还要做好在用电梯的跟踪监控工作,为用户和管理单位提供技术服务。

在使用环节,依法由电梯所有人负责电梯的使用和管理。然而,住宅电梯通常由许多业主共用,业主委托物业公司管理电梯,因此物业公司承担使用和管理电梯的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行业委员会很难对物业进行有效监管,一些物业公司将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放到电梯上,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导致电梯老化加速,运行不畅。特别是一些物业公司"包管理",错误地认为如果他们把维修业务承包给维修单位,就不需要履行管理职责。对此,《意见》强调,电梯所有人或其委托管理人应确保电梯使用安全,建立安全管理制度,配备相关管理人员,对电梯进行日常检查,监督维护工作,值班,及时安慰被困电梯的乘客,并通知维护单位及时实施救援。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更明确(民生三问)

在维修环节,针对目前电梯维修企业规模不均衡,一些维修企业存在低价竞争、偷工减料、流于形式等问题。《意见》强调维护单位应确保其电梯的安全性能。他们一方面要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应急救援工作。得到电梯滞留人员等信息后,应迅速到达现场进行救援。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更明确(民生三问)

询问如何修理旧电梯

记者:旧房电梯隐患多,整改资金难以筹集。我该怎么办?

相关负责人: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使用超过15年的电梯约有30万部,占电梯总数的5%。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梯的老化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经过专项抽查,发现使用15年以上的旧电梯故障明显增多,甚至可能引发事故。尤其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改造和更新。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更明确(民生三问)

然而,在资金来源的老房子里,电梯是很难修复的。一方面,专项维修资金难以提取。虽然方便提取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用于电梯紧急维修和改造的想法已经提出,但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程序,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管,业主普遍担心物业维修。采取专项大修资金的,电梯大修费用的使用仍有困难;另一方面,许多老房子,特别是那些出售后,房改和搬迁,缺乏维修资金,居民的一般经济能力薄弱。居民集资困难,资金问题难以解决。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更明确(民生三问)

本《意见》要求地方政府根据本地情况制定电梯改造和检修相关政策。首先,顺利获得维修资金,并引入具体可行的操作程序。要方便提取维修资金,明确维修资金的紧急使用程序,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专项维修资金的恶意提取,消除业主的顾虑;二是明确维修资金不足情况下的融资机制,解决部分房屋维修资金不足、电梯升级困难的问题。例如,在一些地方,维修基金设立前没有维修基金的房屋被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并采取家庭缴费和政府补贴政策解决电梯改造资金问题。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更明确(民生三问)

问维护问题有什么新技巧

记者:《意见》提出了“物联网+维护”等新模式。与现有的维护模式相比,有哪些变化?弥补了哪些不足?

相关负责人:现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电梯至少每15天进行一次清洗、润滑、调整和检查。”本规定的目的是确保电梯能够得到最基本的维护,但很难适应不同质量等级和不同使用环境的电梯。例如,地铁等高负荷、大容量、长周期的公共交通枢纽中的电梯的使用条件要求维护周期较短,而一些低乘客密度的专用电梯的维护周期可能较长。因此,利用技术手段监控电梯的实时状态,实施有针对性的“按需维护”,是维护工作的科学发展方向。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更明确(民生三问)

“物联网+维护”是一种预测性维护。借助物联网,我们可以准确了解电梯的运行参数和风险状态,然后根据其风险状态进行维护。目前,“物联网+维护”的按需维护模式已经在南京、宁波等地进行了试点。通过电梯远程监控技术,实现了物联网在线检测维护和现场维护相结合的按需维护模式,使电梯维护行业向人性化和技术化方向发展。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更明确(民生三问)

记者:电梯责任保险能给维修行业带来什么变化?“保险+服务”的新模式有哪些优势?

负责人:责任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已有10多个省级质监部门与保监局共同制定了地方电梯责任保险实施方案。电梯数量最多的广东省电梯保险覆盖率达到80%,许多电梯事故通过保险得到及时赔付,有效解救了受伤乘客。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更明确(民生三问)

一些保险机构引入了“保险+服务”的新模式。主要方法是物业公司、维修单位和保险机构签订三方合同,保险机构通过统一招标选择大型、标准化的维修单位承担维修任务,并根据维修质量支付维修费用。保险机构开发了信息维护监控系统,维护人员通过手机应用进行维护,使得维护过程更加公开透明,防止维护人员偷工减料。同时,及时向业主公布维修信息,公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电梯维修工作。目前,“保险+服务”模式已在宁波、杭州、福州、天津等地区开展,覆盖1000多部电梯。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更明确(民生三问)

一方面,保险机构的参与可以提高维修质量。根据宁波首批试点的12个住宅小区537部住宅电梯的情况,维护计划完成率达到100%,平均维护时间从35分钟延长到60分钟,实现了“及时维护、就地维护”。另一方面,它有利于降低社会成本。“保险+服务”模式通过规模效应提高了维修集中度,降低了维修总成本。维护到位后,延长了电梯的检修周期,降低了电梯的总使用成本。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更明确(民生三问)

更重要的是,“保险+服务”的新模式突出了电梯使用管理的主体责任,强化了电梯乘客与使用管理者之间的民事责任关系,充分利用市场导向机制,实现了电梯安全由主要依靠行政监管向全面社会管理的转变,从而促进了社会共治机制的形成。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更明确(民生三问)

《人民日报》(2018年3月1日,第15版)

标题: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更明确(民生三问)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5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