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5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改革创新的意见》。2月28日,国务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介绍《意见》,并回答记者提问。
陶凯元说,《意见》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布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全面加快我国知识产权审判制度和审判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解决“举证难、赔偿低、周期长”的问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专利法和著作权法执法检查的报告》指出,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存在“举证难、赔偿低、周期长”等问题。陶凯元表示,《意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强化顶层设计,着力完善知识产权诉讼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法院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审判队伍建设作为保障,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全局性、体制性和根本性问题,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司法公信力。
据统计,2017年,全国法院知识产权一审案件首次突破20万件,同比增长40.36%,创历史新高。知识产权法官人数没有大幅度增加,但审结案件数和结案数大幅上升,再审率和再审率均有所下降陶凯元认为,法院审判的质量和效率在不断提高,多样化的争端解决机制也解决了大量案件。
“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创新的产权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是创新动力的基本保障。”陶凯元说,司法是保护知识产权最有效、最根本和最权威的手段。《意见》将“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这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促进大众创业和创新,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统一知识产权审判标准
在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专门审判制度方面,《意见》要求实现知识产权案件审判专业化、管辖集中、程序密集、人员专业化,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审判标准不一致、诉讼程序复杂等制度性问题。
"同一案件中的不同判决会使人们对法律后果失去可预见性."陶凯元说,人民法院主要通过审理案件、及时制定司法解释、及时制定司法政策、发布知识产权指导性案例、不断加强知识产权法官的培训和教育来保证司法统一。
关于司法解释的颁布,陶凯元透露,自司法解释制度建立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制定了36项知识产权司法解释。“目前,计划清单上大约有10个关于知识产权的司法解释。计划每年推出三到四个项目,稳步推进知识产权司法解释制度。”陶凯元表示,司法解释为促进知识产权法的准确有效实施提供了规范,也为下级法院在实际操作中提供了更清晰的依据。
此外,《意见》中提出的“完善知识产权案件指导制度”作为统一判断标准的途径之一,也备受关注。据报道,自案例指导制度建立以来,截至2017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92件指导性案例中,有20件涉及知识产权,占总数的1/5以上。“对于这种指导性案例,我们要求下级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时‘应当参考’。”陶凯元说。
创建国际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最好”
"努力使中国法院成为当事人信赖的国际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构."陶凯元说,《意见》的颁布是推进知识产权审判制度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陶凯元认为,如果你想成为“首选”,你应该依靠高水平的试验质量。《意见》着眼于审判制度的现代化和审判能力的现代化,积极构建知识产权专门审判制度,努力培养政治决心强、利益全局、精通法律、熟悉技术、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产权审判队伍。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为例,他说法院受理的案件中有30%是涉外案件,其中很多都是双方当事人的涉外案件。“这从一个方面表明,海外政党和权利持有人比以前更愿意选择去中国。特别是向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
据报道,最高人民法院还通过各种对话平台积极参与和指导国际知识产权治理规则的制定和修订,推动建设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的国际规则。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进一步提升。
人民日报(2018年3月1日06版)
标题: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5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