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4字,读完约3分钟
金融的特征包括杠杆,没有杠杆就没有金融。适度的杠杆率不仅可以提高资本配置效率,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如果杠杆率过高,将导致信贷违约频发、不良贷款大幅增加、资产价格暴跌、金融风险加剧甚至金融危机。总体而言,中国的整体和部门杠杆率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债务水平适中且可控。但是,一些部门的杠杆率上升过快,结构性问题突出。因此,按照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一些重点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去杠杆化”,积极稳妥地处理债务问题,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引导地方政府稳步去杠杆化,规范地方融资和借贷。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和实施政府中长期资本投融资计划,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建立健全政府投融资体系,制定和实施政府中长期资本投融资计划,依法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纳入中长期规划管理。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债务清偿责任承担机制,确保现有债务逐步化解。继续落实省级以下地方政府债务责任分工。此外,基于发行债券的信用评级,有必要建立现有债务的风险评级体系,并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便捷的风险预警和处理机制,以防止某些类型的债务风险蔓延至其他类型的债务。
引导国有企业大力去杠杆化,加快清理“僵尸企业”。国有企业杠杆率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会导致资源错配和产能过剩。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应加强对重债企业的管理和控制,严格防范债券赎回风险,加快资本融资,积极稳妥开展市场化债转股,重点增加股权融资,大力处置“僵尸企业”,充分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功能。要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一个重要切入点,加快清理“僵尸企业”。对于无望扭亏、失去生存和发展前景的“僵尸企业”,应果断行动,依法兼并重组或清偿破产,并妥善安排相关人员。
引导金融机构适度去杠杆化,严格防止资金转移空.目前,金融体系内资金脱离现实、转化为虚拟资本的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方面,资本空转移会增加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它也会增加金融系统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坚决取消没有资本支持和脱离监管的杠杆。因此,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防止监管套利,针对突出问题加强协调,加强综合监管,突出职能监管和行为监管,提高监管水平。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整体监管和互联互通,促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实时掌握市场资本流动情况。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加强金融体系监管,采取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应对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
引导居民部门逐步去杠杆化,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近年来,中国住宅行业的杠杆率一直在上升,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这导致房地产投机和住房贷款大幅增加。虽然我国采取了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严格控制房地产信贷,提高了首付比例,但仍有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这不仅增加了住宅行业的杠杆率,也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包括房地产市场、银行业、银行间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系统性风险防范和应对框架。清理整顿为房地产开发商融资的“影子银行”业务;严格消费贷款资金管理,防止个人消费贷款资金非法流入房地产市场。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标题: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5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