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89字,读完约6分钟

在中国古代,疾病被称为疾病和流行病,其中疾病是常见的,一般是非传染性的,流行病是流行性传染病,这符合现代医学的观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对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有48种,其中40种是传染病。相比之下,流行病比疾病更可怕,每次它大规模发生,都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从商周时期到近代,中国有频繁的传染病记录,其中至少有500种主要的传染病,并出现了许多“白骨暴露在野外,鸡在千里之外歌唱”的悲剧场景。

古代防疫和疫苗

在抗击传染病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人体可以通过有限的主动感染对某些传染病产生特定的免疫功能,从而避免传染病的发生。东汉《论衡》中,王充提出“以风治风,以热治热,以秘丹治边”。他称这种方法为“用阶级来治疗疾病”,在一种流行的方式中,这意味着用毒药来对抗毒药。这种治疗思想在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有所阐述,认为治疗要用毒,无毒之药不能治病。

古代防疫和疫苗

虽然古人对疾病的认识还很有限,很难从机理上全面揭示疾病,提出科学的防疫措施,但以毒攻毒的免疫理念仍然有着简单的科学道理。这是因为人体内有一些先天免疫功能,这可以归因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另外,获得性免疫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获得。尽管它不是人类所生,但通过感染病原体或给病原体接种疫苗,可以产生针对这种疾病的抗体,从而实现免疫功能。

古代防疫和疫苗

“以毒攻毒”的概念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实践中应用的?由于文字记载有限,该领域早期的临床探索和应用尚不清楚。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的《肘后》。该书又称《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本临床急救手册,主要描述各种急性病和一些慢性病的急性发作的治疗方法,是第一本描述天花、恙虫病、脚气病和恙螨的书。

古代防疫和疫苗

《肘后》载有“治狗咬毒方”,即狂犬病的治疗方法。其中一个方法是:“杀死被咬的狗,拿走它的大脑并应用它,然后不要复发。”意思是,杀死咬人的狂犬病,取出它的大脑,并把它们涂在被咬的地方。这种方法是人们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为了不患同样的疾病,人们使用物理方法,如捣碎和研磨,将患病个体的组织和器官制成药物,相当于原始疫苗。

古代防疫和疫苗

虽然这种方法很原始,但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是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生产狂犬病疫苗的人。19世纪末在制备狂犬病疫苗时,他领导的研究小组起初试图在体外获得狂犬病病毒,但失败了。最后,发现在感染病毒的动物的脑组织和脊髓中有大量的病毒,所以他设法将它们接种到兔子的脑中,并在治疗后制备狂犬病疫苗。

古代防疫和疫苗

在古代的各种传染病中,天花是一种让人脸色苍白的疾病。它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感染后出现寒战、高烧、疲劳、头痛、四肢酸痛、腰背酸痛等严重症状。分批依次出现在皮肤上,死亡率很高。

在中国早期的古籍中,天花被称为鲁床,据说是由战俘传入中国的。最流行的说法是在东汉早期,马援占领了它,然后天花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战争发生在光武帝建立汉朝的第20年(44年)。马援胜利返回朝鲜后,他核对了人数,发现将近一半的士兵没有死于战争,而是死于瘟疫。人们普遍认为,这里的瘟疫主要是在未来,天花也被称为豆疮或痤疮,因为当天花发病时,它会产生疱疹和脓疱,并在愈合后留下疤痕。天花继续盛行,直到明清时期,它仍然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流行病。明代医书《痘病毒世界医学心法》记载:“吴佳嘉靖年(1534年)春,痘病毒流行,十人中有九人死亡。”

古代防疫和疫苗

为了应对天花的肆虐,人们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葛洪在《肘后》中记载了两种治疗方。一种是用上好的蜂蜜涂抹全身,或者用蜂蜜煮沸升麻并大量饮用。另一种方法是将升麻在水中煮沸,并用棉花涂抹疮面。最好将升麻浸泡在酒中,但会引起剧烈的疼痛。

古代防疫和疫苗

然而,由于天花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接种疫苗是最好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医学中,有以毒攻毒的传统,也有治疗狂犬病、伤寒和其他类似疫苗方法的实践。对于天花,人们逐渐探索预防人类痘的接种方法,以防止其感染。所谓人痘是指以人感染的天花病毒为材料,主动将未感染的人暴露于这种毒素,从而达到产生天花病毒抗原的目的。

古代防疫和疫苗

这种方法最早是比较简单的,主要包括痘贴法(取天花患儿的内衣穿几天给没有患过多花的患儿)和痘贴法(将所谓的痘贴,如浸在脓液中的棉花,放入接种者的鼻孔中,在天花患者的疮处)。虽然操作简单,但成功率不高,所以人们对它进行了改进,发明了干苗法,去掉天花的结痂,磨成细粉,用弯刀。然而,这种方法也有缺陷。干苗进入鼻腔后,常刺激鼻粘膜,增加鼻腔分泌物,导致疫苗接种失败。

古代防疫和疫苗

因此,人们进行了改进,发明了水育苗法,将结痂磨成细粉,与清水或人乳混合均匀,将干净的棉花铺成薄片,用棉花包裹调整后的痘苗,将其捆成枣核,用线将其塞入鼻孔,12小时后取出。这种方法有较高的成功率,是古人总结的预防人痘的最佳方法。

古代防疫和疫苗

人痘疫苗接种方法在中国已经应用了很长时间。清代医书《牛痘新书》认为:“自唐代开元以来,江南赵家就开始传播经鼻接种法。”孙思邈的《千金方耀》中也有“取疮者之汁,用黄脓敷之”的治疗方法的记载。然而,由于相关记载相对简略,有人认为预防人痘的疫苗诞生于宋代。有学者认为,明代隆庆宁国府太平县曾流行天花,当地医生采用疫苗接种法进行防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大规模应用疫苗接种法进行临床治疗的标志。

古代防疫和疫苗

即使我们认为人类痘的接种方法在16世纪的明朝中叶被用于临床实践,这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种方法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另一本清代的医学著作《预防接种新书》记载:“有89,000人接种了疫苗,20或30人没有得救。”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称赞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对于一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有礼貌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先例和榜样。”(文史学者陈忠海)

古代防疫和疫苗

编辑:张洋

标题:古代防疫和疫苗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