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3字,读完约5分钟
新年伊始,SF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F控股”)开始不间断地筹集资金。1月4日,公司公布了160亿元理财产品的发行计划,1月5日,公司公布了并购案的最新进展。这是SF控股自上市以来的真实写照:在迅速扩大并购的同时,它也在大力融资和补血。
激进扩张战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仅实现净利润30.28亿元,同比下降16.87%。顺达冯润、元和顺丰、贾蔷顺丰等股东在2018年减持了6000多万股,套现27亿元。
强化融资和血液补充
“第一信使”SF控股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2011年,SF控股董事长王伟多次强调“不上市”,并表示“上市的好处不外乎筹集资金,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旧金山也缺钱,但旧金山不能为了钱而上市。”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年后,SF控股不仅借壳上市,还在上市后频繁募集资金。1月4日,该公司披露,计划通过两家全资子公司发行等值不超过160亿元人民币的债务融资产品。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
早在2017年2月借壳上市之初,SF控股就进行了私募,同年6月募集资金净额78.22亿元,发行公司债券20亿元;2018年,SF控股的全资子公司sfholdinginvestmentlimited在海外发行了5亿美元债券;子公司泰森控股也分别发行了14.7亿元企业债券、15亿元超短期融资券和10亿元中期票据。
经过一系列融资,负债率迅速上升。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SF控股负债总额达到308.74亿元,较2017年同期大幅增长23.25%;资产负债率达到46.77%,远高于大云(33.96%)、深通快递(19.40%)和童渊快递(31.24%)。
快速扩张的并购
密集融资的背后是上市公司的扩张。SF控股董事长王伟此前表示,SF控股不会简单地做快递。“快递行业未来真正面临的竞争不是来自同行,而是像谷歌这样的高科技公司。SF控股将深入许多行业。在物流领域创建一个百货商店。”
2018年3月,SF控股以17亿元人民币收购广东新邦物流,并推出重型货物快递业务;4月,公司参与了美国物流服务平台flexport的新一轮融资,融资总额1亿美元,并增加了国际业务;8月,我们先后与夏回集团、招商局集团、中国铁路总公司合作,加大冷链、航运、铁路运输的布局;10月,SF控股以55亿元现金收购德国物流巨头dhl在mainland China、港、澳的供应链管理业务,拓展供应链业务;2019年1月,公司宣布了收购的最新进展。
随着新业务的不断扩大,快递经济件、重件、冷藏运输和同城配送的收入迅速增加,但这也消耗了上市公司的业绩。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SF控股实现营业总收入653.68亿元,同比增长31.19%,净利润30.28亿元,同比下降16.87%。同时,毛利率也下降到18.41%。
几大股东的频繁减持让投资者感到不安。自2018年以来,第二大股东顺达冯润、元和顺丰、第五大股东贾蔷顺丰多次减持SF控股,累计减持60,505,300股。根据“减持价格不低于45元/股”的公告,三位股东累计现金至少超过27亿元。
江湖地位动摇了
SF控股更大的困境在于其作为快递公司的地位摇摆不定。从行业角度来看,SF控股近年来快递业务表现不佳。仅从2015年以来SF控股与童渊、申通、大云的业务量对比来看,SF控股处于最低水平,业务量增长率甚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截至2018年6月,SF快递的快递业务达到3.23亿张,远低于同期童渊快递(28.14亿张)、申通快递(4.02亿张)和大云快递(5.75亿张)。
据业内人士分析,SF控股的核心业务在于快递业务的及时性,客户在这方面的需求主要是邮寄合同和发票。然而,随着电子发票和合同的推广,这一业务已达到上限,并面临下降趋势。目前,SF控股不仅面临同行竞争的压力,还面临来自电子商务物流和重品物流企业的外部竞争,受到菜鸟网和京东物流的严峻挑战。
市场基金似乎已经抓住了这一点,自2018年以来,它们一直在逃离SF控股。2018年,SF控股的股价下跌了34%。截至2019年1月11日,SF Holdings的股价收于32.88元,市值仅为1453亿元,较2017年3月的峰值3226亿元缩水逾50%。
在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SF控股如何确保转型成功?在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SF控股如何确保转型成功?经过新一轮的密集融资,公司的债务压力有多大?如何消除频繁收购资产带来的商誉风险?这些资产什么时候能对上市公司有所贡献?1月10日,投资者网络向SF控股秘书长甘玲和证券事务代表曾晶发出了一封采访信,并多次打电话,但电话始终无人接听,也没有关于采访信的消息。(思考金融产生了)■
标题:负债率急速攀升仍然密集融资 顺丰控股“快递一哥”地位松动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3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