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05字,读完约8分钟

张兼维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大师。他不仅善于从矛盾和对立中把握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统一,而且善于从事物的反面展示其积极意义。他提出了一系列辩证命题,如慷慨无角、声大如无形。在《道德经》的第二章中,他写道:“世人皆知美即美,而恶已尽;每个人都知道好是好,但不是好。因此,无论是相互存在还是相互补充,都是困难的,长度是可比的,高度是倾斜的,声音与声音是和谐的,是相辅相成的。”(下面引用的《老子》第二章只指出了章节的数量)文本的一般含义:世界上的每个人都知道美是美丽的,因为有丑陋的东西;每个人都知道好就是好,因为有邪恶的东西。因此,存在与不存在相互产生,难与易相互转化,长与短相互展示,高与低相互补充,声音与声音相互协调,前后交替。

“有无相生”与企业经营中的“无”之妙用

“无”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是指具体事物的空虚无,而是指“虚无”的存在,即“不存在”的存在。在本体论意义上,老子经常用“无”来代替“道”,如“无名世界之始”(第一章)“万物混合而生于自然”。孤独与寂寞,独立与不变,可以是天地之母”(第25章;孤独是没有形象的沉默的含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中生有的(第40章)等。这种“虚无”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在事物的辩证发展链中,具体的“无”总是与“有”联系在一起,以获得自身的规律和功能,并通过“有”来理解和解释。《道德经》第十一章除了对“有无”的表述之外,对“无”的具体状态和作用的解释集中在:“三十根辐条有一个轮毂,无则有一辆车。”把它当成一个设备,当它没有的时候使用它。凿部落虎作为一个房间,当它不是,有一个房间。因此,它是有利可图和无用的。“只有当空在汽车中间时,只有当空在船只中间时,只有当空在四面门窗墙中间时,房子才能起作用。因此,“无”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而且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一切都是“有”和“无”的对立统一。

“有无相生”与企业经营中的“无”之妙用

“不用”在艺术创作中被广泛使用。空在音乐、绘画、电影、小说、散文和诗歌中大量空白的存在,可以看作是道家哲学的一种表现,这与西方后现代哲学中的“缺席”和“在场”概念不谋而合。虚拟的和真实的东西是一起出生的,白色被认为是黑色的,无中生有,寂静胜过声音。它就像一个具有无穷魅力的召唤结构,可以充分激活和唤醒人们的想象力。“这就是雕塑‘维纳斯’

“有无相生”与企业经营中的“无”之妙用

“无”和“存在”有相同的根源,但现实和现实有相同的门。空:只有放下它,你才能忍受。空的头可以装新知识,空的口袋可以装新东西,空的胃可以吃新食物,一张白纸可以画新图画!与人们只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而偏爱、追逐和控制事物的情况不同,老子不仅能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而且能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并予以高度重视,因此他提出了“以柔制刚”、“以弱制强”、“不劳而获”等经典提法。某个“存在”总是有其与某个“存在”相关的意义和价值,反之亦然。例如,“得到”意味着“拥有”,“失去”意味着“一无所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失去”只是“得到”或“得到”更多的前提条件(第22章);工作是“拥有”,休闲是“一无所有”。一个人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追求“拥有”上,既没有时间和家人分享快乐,也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健康(身体的疲惫会让他的生活接近“一无所有”)。虽然他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但他没有快乐可享受,那些拆散他家庭的人有快乐,那些英年早逝的人也有快乐。一个幸福而完整的生活必须是一个给“无”留有足够空间的生活。满足的人是富有的(第33章),“满足总是足够的”(第46章),而追求“存在”而不知道满足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巨大的身体和精神开支,“拥有”将导致“死亡”(第44章),不仅如此,“一无所有”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有无相生”与企业经营中的“无”之妙用

在企业的经营行为中,追求“有”不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保证。然而,这种追求必须在适当和合理的限度内,否则,即使是“有”最终也会变成“无”,甚至承担更严重的后果。因为,肆无忌惮、不道德或其他形式的不义之财,虽然“永远快乐”,但“不能保持”(第9章),“爱会耗费很多,藏得越多就会死得越厚”(第44章)。我看不出你:哪些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最终不会消失?!在辩证法的铁律下,这种“存在”被强制成“无”。忍受这种“无”不仅痛苦,而且是致命的。

“有无相生”与企业经营中的“无”之妙用

在道德和价值判断的层面上,正如“你”有好与坏、优点与缺点的两重性一样,“不”也有好与坏、优点与缺点的两重性。人们不仅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而且有利用和选择“无”来实现理想、创造价值和提高效率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世界上许多知名企业都用“无”的原则成功地处理了公司的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美国著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达纳公司的第一次管理行动——麦弗逊就任总统,废除了现有的厚度为32.5英寸的管理条例。马库斯·希夫(Marcus Schiff),英国马克斯·斯潘塞公司,在服装零售行业排名世界第二,在他担任总经理的第一年里,烧毁了2700万页重5吨的管理文件;在约翰·麦克内尔担任总裁的美国奥辛顿工业公司,没有工作程序手册或汇编,只有一条“黄金法则”:关心你的客户和员工,然后市场会更加关心你。“减少复杂性,简化三秋树,标新立异,在二月花掉它。”在特定条件下,化“有”为“无”,这正是企业管理的本质。

“有无相生”与企业经营中的“无”之妙用

老子说:“不做铺垫,容易找...它不在那里,也不混乱。”(第64章)当事件没有被揭露时,很容易策划,在事件发生前做好准备,在事件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不兆”、“不乱”和“不乱”都在谈论“一无所有”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我们重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把握,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找到普通人找不到的机会或商机。

“有无相生”与企业经营中的“无”之妙用

下面的故事值得思考:两个卖鞋的英国商人来到被英国占领的非洲沙漠地区,发现生活在沙漠中的非洲人从来不穿鞋。一个商人认为这里的人不能在这里卖鞋,更不用说在这里开拓市场了,他失望地离开了这片土地。另一个商人欢欣鼓舞。他心想:一旦习惯不穿鞋的沙漠人穿上鞋子,那将是一个多么大的市场啊!所以,他带了很多鞋子。经过示范、试穿和一系列营销活动,这里的人们一个接一个地穿上鞋子,商人发了财。两个商人面对同样的“虚无”(没有鞋子),一个是兴奋,另一个是沮丧,另一个是“前所未有”,另一个是回家。理解和把握“虚无”不仅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时甚至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

“有无相生”与企业经营中的“无”之妙用

日本汽车成功进入美国市场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这一奇妙用法的典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大力发展汽车工业。面对汽车生产技术远远落后于美国的事实,日本人选择了“利用差距打楔子”的策略。日本人在调查中发现,美国人对汽车的偏好正在从大型豪华车转向轻型小汽车,因此丰田生产了一款小型车,这款车小巧、便宜、舒适、油耗低,在美国市场销售速度快。当时,美国汽车制造商沉迷于大型豪华车的生产,这无疑为小型车在日本的销售提供了便利。当时,销量猛增,日本汽车刚刚在强劲的美国市场站稳脚跟(即使在一段时间内,美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有四分之一是日本制造的)。从没有市场到占领市场,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洞察力和对“无”的奇妙运用。

“有无相生”与企业经营中的“无”之妙用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雕刻就是去除石头上多余的东西。”雕塑是一个把“有”变成“无”的过程。减肥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是一个从“拥有”到“一无所有”的过程。转变工作作风、简化程序、清理“山见海”、转变政府部门职能、精简行政、下放权力、消除“一刀切”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化繁为简、变“有”为“无”的辩证原则的体现。“无”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代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中,如无人值守车间、无纸化办公、无领导小组讨论(lgd)、无边界管理、无缝护理、无人陪伴护理、无惩罚性报告(旨在找出错误和事故原因)、无现金报销、无薪酬激励和权力下放等。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单位效益。

“有无相生”与企业经营中的“无”之妙用

“财富分散时,人们聚集”和“财富聚集时,人们分散”。当代中国一些企业采用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以及一系列的慈善和赞助活动,都体现了“无”的妙用。

标题:“有无相生”与企业经营中的“无”之妙用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3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