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51字,读完约6分钟
青海省西宁市在发展绿色示范城市的过程中,将大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一方面,它解决了城市的干旱,“释放”并利用了储存在雨水中的水,另一方面改变了城市。绿化中水土流失的缺失有效地促进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全球化、本土化和本土化
2016年,青海省西宁市被选为中国第二批14个海绵城市。西宁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新时期幸福西宁”的总体目标,以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为载体,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作为城市建设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将大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全球化、本土化和本土化,积极探索青藏高原半干旱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新途径。
共同治理为一体
西宁城从北到南很窄,从东到西很长,看起来像一条船。湟水河、南川河、北川河在市中心交汇并向下流,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水”的河谷地貌。
西宁市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积极探索高海拔半干旱缺水城市“渗透、滞蓄、净化、利用、排水”的新途径,构建“周边环境+城市单元”的系统治理模式,突出“山-水-城”的综合治理。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在西宁市试点建设中,提高了海绵的规模和质量。首先,启动南北两山绿色生态屏障工程,依托西山野生动物公园植物园观赏区、东部旅游景区、南山旅游景区、北山风景名胜区和青藏高原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围绕城市建设国家生态园,形成“一园多区”的外围生态屏障,建设以大海绵为基础的海绵山。
西宁年降雨量约360毫升,但蒸发量约1363.3毫升,人均水资源543.29立方米,水资源稀缺。由于大部分地区仍采用传统的开发建设模式,没有城市雨水利用系统,雨水收集利用总量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雨水调蓄功能弱。
让水变清,让山变绿。在西宁市普宁塔的西山上,记者看到,水平台阶上的每一根树根周围都挖有树坑,用来储存雨水。山区治理在试点地区进行。西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低影响开发建设,实施水平台阶和鱼鳞坑修复、生态边沟重建和沟壑恢复。在降雨期间,水不会下山,泥浆也不会流出沟渠。
为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西宁市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建设、国土林业等部门为成员。定期组织海绵城市建设专题会议,每月监督协调项目建设,将重要试点项目纳入城市重大项目调度会议,协调配合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西宁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服务中心作为海绵城市的长期管理机构,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服务。西宁市先后颁布了《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暂行)、《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等。从项目立项、规划、土地出让、建设和竣工验收等阶段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要求和技术措施,形成了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技术支持体系。
为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西宁市已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纳入正在编制的《西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条例》和《西宁市绿色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推进条例》,地方法规保障海绵城市建设。
着陆实施
为实现“管山、管水、润城”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西宁市细化项目类型,组织实施主体、建设时机和建设投资,确保海绵改造项目的实施。
西宁市突出“山-水-城”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建设控制环节。
同时,西宁市将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安全纳入日常质量监督,形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常态化管理。
西宁的北川河曾被市民称为垃圾河。记者走进西宁市北川河湿地公园,看到经过处理的河流变成了美丽的生态景观。西宁黄头公司规划部主任高说:“北川河治理区是西宁市第一个以海绵城市理念开发建设的公园。在河道整治中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建设的理念,在北川源头采用物理沉淀和生物净化,实现河水更清、更美的目标。”
2017年,西宁市按照“先在建、后新建、后改造”的建设顺序,全面推进项目建设,以湟水河湿地公园、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为重点,以火烧沟生态修复和街道绿地改造为核心节点,推进建筑与社区、公园与绿地等各类海绵建设项目,实现“点-线-面”融合。
目前,试点地区的所有项目已经启动。其中,开工建设项目120多个,竣工项目117个,总投资约26亿元。结合海绵城市绩效考核要求,推进以第四污水处理厂扩建改造和管网整合为重点的ppp项目,完成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监控与数字化管控平台。以科研监测数据为技术手段,反馈实施效果,有效推进试点地区建设。
绿色宜居
西宁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市民生活融为一体,提出了“润城”战略和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以民生为第一导向,以问题和服务为重点,以群众满意度为评判标准,围绕民生问题建设了一系列项目。
在西宁市城北区海西西路试点区,记者看到道路北侧绿道景观已经完成。一台挖掘机正在拆除路南老城区的外墙和煤房。电力社区居民苏阿姨告诉记者:“拆迁是好的,堵了多年的心脏病也解决了。”原来,这个社区的外墙和人行道最宽的部分不到2米,人们只能在路上走很长时间,这是非常不安全的。通过海绵城的试点建设,经过与居民多次协商,海西西路终于畅通了。
城市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群众,如果建设和管理得当,他们应该享有良好的声誉。在建设过程中,西宁市把试点地区的7个内涝点作为首要问题,通过改造、预防和建设等手段逐一消除。人民满意度的提高增强了政府治理的信心。海绵试验区旧住宅区将进行综合改造,大棚改造项目和三供一业项目将统筹运行。
目前,西宁的街道和小巷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给市民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西宁市按照“街道绿化、道路拓宽、小区公园建设”的思路,推进城市绿色海绵建设,试点地区初步形成了“点上精品、线上绿色走廊、景观上绿色通道”的绿色宜居环境。试点区新增道路绿地面积30公顷。
摘要:结合特殊的地理气候和生态条件,西宁海绵城建设通过两年的建设实践,总结出“先渗后储、清淤结合、多用少排”的经验,以技术创新凸显区域特色。(《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石春木阳)
标题:西宁:探索青藏高原半干旱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新路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2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