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2字,读完约4分钟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理论突破,扫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的理论突破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现实路径;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立”的理论突破将加速完成农业现代化的不足。

学苑论衡:经济体制方面的三个重要理论突破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其中,经济体制有三个重要的理论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学苑论衡:经济体制方面的三个重要理论突破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性的理论突破。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一直实行传统的一年两年计划经济体制。实践证明,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超越了发展阶段,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大力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前,老一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致力于商品经济的研究,论证了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完全消除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和价值规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参与了这一理论探索。他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可以兼容并包,提出实行股份制改革和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是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并包、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有效途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理论突破,消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学苑论衡:经济体制方面的三个重要理论突破

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的理论突破。经济体制改革是有条件的、代价高昂的,经济体制转轨的方式和路径是可以选择的。20世纪80年代,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社会性质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一些西方国家大力提倡“休克疗法”和“华盛顿共识”,但那些采用这一理论和实践的国家却陷入了社会动荡和发展停滞。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界已经认识到“休克疗法”和“华盛顿共识”的实质和弊端,并没有受到它们的影响,而是提出并论证了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理论。其主要内容是:改革开放并举,开放促改革;渐进式改革和股份制改革同时进行,渐进式改革促进股份制改革;先推进改革容易,评估改革难度的依据主要是制度改革的成本、达成共识的难度以及改革对利益关系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应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政治和社会稳定为条件。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的理论突破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路径探索,不仅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苑论衡:经济体制方面的三个重要理论突破

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立”的理论突破。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是必然趋势。这对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集约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立”是引导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理论和制度创新。“三权分立”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这不仅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的土地经营和农业现代化,也符合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坚持家庭经营的基本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要求。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地方就探索了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开的方法。一些经济学家积极参与这一探索,努力提供理论支持。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标志着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开始,有力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学苑论衡:经济体制方面的三个重要理论突破

(作者是山东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

人民日报(09版,2019年1月21日)

标题:学苑论衡:经济体制方面的三个重要理论突破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2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