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02字,读完约10分钟

2018年,中国食品安全形势在保持稳定的同时继续保持进步,粮食、肉类、蛋类、牛奶等基本原料以及大宗日用消费品的样品合格率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永远保持》中乳制品的合格率达到99.5%以上。然而,网络上关于食品安全的各种谣言并不少见,不断考验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力和歧视

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

“咖啡致癌吗?”"非洲猪瘟正在蔓延,猪肉还能吃吗?"“益生菌成为‘无利可图的细菌’……”在最近举行的“2018年热点食品安全问题科学解读媒体交流大会”上,与会专家重点关注了2018年消费者最关心的热点食品安全事件,澄清了食品安全传言。

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

咖啡会致癌吗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咖啡与人类致癌之间的关系

2018年3月底,洛杉矶的一家法院发布了一项判决,称加州的咖啡销售商必须在咖啡产品上贴上癌症警告标签,明确指出咖啡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这一信息引起了消费者对咖啡致癌性的高度关注。

专家点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丁刚强表示,食品中的丙烯酰胺来自于美拉德反应的副产物。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咖啡与人体致癌有关联,国内外也没有国家或组织制定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限量标准。

丁刚强认为“量效关系”是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的关键因素,而谈论无剂量的“毒性和致癌性”会误导消费者。建议相关部门加强“量效关系”基本概念的普及,帮助公众理性认识谣言,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丁刚强还建议食品加工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生产中丙烯酰胺的形成,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水平。

非洲猪瘟正在蔓延,猪肉还能吃吗

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疾病,对食品安全没有影响

2018年8月1日,辽宁省沈阳市报告了中国首例非洲猪瘟病例,其他省份也相继出现非洲猪瘟疫情,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专家点评: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卫表示,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疾病——近百年来,猪一直是非洲猪瘟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没有人感染。因此,可以说人类不会感染非洲猪瘟病毒,非洲猪瘟不会影响猪肉及其制品的食品安全。

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

同时,病猪肉很难流入正规市场,因此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此外,非洲猪瘟病毒对高温敏感,可通过在60℃持续加热20分钟来灭活。

香料条添加剂是相同的产品,但不是相同的标准

麻辣条“同一产品不同标准”是由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不一致造成的

2018年8月30日,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发现许多“香辣条”产品不合格,主要是因为非法使用了“山梨酸及其钾盐”和“脱氢乙酸”两种防腐剂。这加快了香辣条产品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出台。

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

专家点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表示,由于方便面食品添加剂的申请正在审批中,市场监管有一个标准的空白期,导致“同一产品不同标准”。最近,香辣条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已经通过了最终审查,将很快发布。

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

陈君石建议,在《麻辣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实施后,要加强宣传和实施,推动麻辣条生产企业严格遵守相关要求。同时,要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消费者适度消费麻辣条。

在盐中加入亚铁氰化钾安全吗

亚铁氰化钾是一种抗结块剂,可以添加到食用盐中

2018年8月,一篇名为“亚铁氰化钾被添加到盐中”的帖子在网上广为流传,称将这种盐与亚铁氰化钾一起食用会对人体肝脏和肾脏造成伤害,甚至造成生命危险,引起消费者恐慌。

专家点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表示,在精盐生产中,通常会添加防结块剂来防止结块。亚铁氰化钾中的氰化物离子与铁强烈结合。在正常的食品生产或食品烹调温度(100℃至200℃)下,不会释放氰化物离子,也不会产生氰化钾。其安全性已被许多国家广泛认可,并制定了相关标准和法规。因此,只要亚铁氰化钾在食用盐中按规定合理使用,就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

孙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媒体发布虚假信息的查处,规范和净化网络环境。同时,要加强食用盐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医生的建议合理选择食用盐。

“酱油”的真相

产品营销宣传应该实事求是,以证据为基础

2018年10月12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酱油产品对比检测报告,称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购买的120个酱油样品已经过第三方机构检测,结果显示有29个样品不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它再次引发了消费者对中国酱油产品的“信任危机”。

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

专家点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钟凯表示,酱油是中国家庭厨房的常见调味品,市场上仍存在一些虚假宣传问题。此次事件中,部分产品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被怀疑为假标准,不符合国家标准,应引起重视。

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

酱油产品的营销宣传应实事求是,以证据为基础,不应成为误导消费者的工具。行业组织应加强自律,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消费者组织在进行比较实验时,应坚持科学、客观、全面的原则,认真发布相关信息,及时纠正公众舆论的误解。大众媒体应该客观、全面地报道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利用这个话题。

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

益生菌成为“不利细菌”?

有必要认识到“研究结果”不等于“科学结论”

自2018年9月以来,两家顶级国际期刊发表了关于益生菌和健康的文章。一些媒体援引这两篇研究文章称:“益生菌不仅没有用,而且对健康有害。”有一段时间,益生菌变成了“无益菌”。

专家点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教育部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曙光表示,益生菌早在几千年前就进入了人类的饮食,其功能和安全性已经得到科学研究结果的证实和权威机构的认可。

然而,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不能等同于“科学结论”。研究结果往往是通过在“特定的人”和“特定的实验条件”中使用“特定的实验材料”而得到的。而且,任何科学研究的实验设计和方法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所以研究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解释研究结果,过度解释研究结果是不科学的。

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

长时间浸泡木耳有毒吗

黑木耳易被椰毒假单胞菌中毒

2018年8月,据报道,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三口之家因食用菌浸泡两天而发生食物中毒,其中一名7岁女孩出现多器官衰竭,直接前往重症监护室。近年来,食用菌中毒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专家点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研究员表示,黑木耳无毒。然而,如果被环境中的茯苓假单胞菌污染,该细菌产生的发酵酸可能导致食物中毒,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茯苓假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并不常见,但这种中毒是急性的,没有特定的解毒药物,死亡率可高达40%。病后的恢复与摄入的毒素量有关。

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

李宁建议,消费者应该注意从源头上预防,尤其是要避免家庭加工的风险。一定要清洗黑木耳的表面,用干净的容器和泡沫头发,浸泡头发后及时食用。从农贸市场等地购买黑木耳菌种后,不鼓励消费者随意种植和食用。一旦黑木耳的培养环境不能得到科学控制,就会有假单胞菌椰毒污染和毒素产生的风险。

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

食用植物混合油、鱼眼和珠子

食用植物油可以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安全食用

2018年4月,据报道,部分不同品牌的橄榄油调和油产品标签与实际成分含量不符,被大量媒体转载,将食用植物油行业推到了食品安全舆论的前沿。

专家点评: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表示,食用植物油种类繁多,加工工艺不同。然而,通过压榨或浸出方法制备的油是安全可靠的,只要它们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并且消费者可以安全地食用它们。

针对我国食用植物油调和油市场存在的一些违规行为,如低价油与高价油混用、高价油命名、夸大油的保健功效、转基因油生产的食用油不做标识等,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文件进行有效监管。

“酸碱体质”的骗局被揭穿了

“酸碱构成”不存在

2018年11月,一篇名为《酸碱宪法理论大师》的文章因在法庭上承认欺诈而被罚款1.05亿美元,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烈讨论。“酸碱体质论大师”在法庭上承认他的“酸碱体质论”没有科学依据。因此,“碱性饮食疗法”和“碱性保健食品”等一些错误的概念也受到了消费者的质疑。

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

专家点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表示,人体摄入食物后的新陈代谢非常复杂。到目前为止,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表明摄入酸性或碱性食物会影响人体血液的酸碱度。

马冠生建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均衡饮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体的营养需求。企业应加大科研投入,从R&D水平、产品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升竞争力,以诚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冒充鲑鱼的淡水虹鳟鱼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将虹鳟鱼列为鲑鱼显然是不合适的

2018年8月,中国水产品加工与销售协会发布了生鱼片标准,将虹鳟鱼归类为鲑鱼。该标准的发布引起了关于市场上淡水虹鳟鱼是否模仿大西洋鲑鱼的热烈讨论。

专家点评: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潘英杰表示,“鲑鱼”是一种需要在海水和淡水之间迁徙的物种或种群,而鳟鱼则是一种被指定生活在淡水中的定居种群。将虹鳟鱼列为“生鲑鱼”组标准中的鲑鱼显然是不合适的。一般来说,海水养殖的寄生虫比淡水养殖的要少,对人体的危害较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生吃这些淡水鱼有一定的风险,这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养殖环境和技术。

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

潘英杰建议,虹鳟鱼行业应树立和提升国内虹鳟鱼品牌的信心,引导消费者采取生食以外的熏制、烹饪等加工消费方式,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提高国内外消费者对国内虹鳟鱼的接受度,从而带动虹鳟鱼养殖和加工业的大规模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季

标题: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2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