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83字,读完约5分钟
2019年初,一系列重大的减税和减费措施相继出台。在数亿人开始享受“个人所得税特别附加扣除”的减税优惠的同时,小微企业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包容性减税措施,每年可减少约2000亿元的负担。对此,有关人士指出,新年伊始出台如此大规模的减税措施,已经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今年的减税和减费将继续增加并加快。接下来,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将是减轻税收负担的重点领域,预计将逐步推出更明显的减轻税收负担的措施。
所得税和增值税降低
1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出台一系列新的小微企业包容性减税措施。根据会议计划,减税政策可追溯到今年1月1日,实施期限暂定为3年。据估计,它每年可以为小微企业减轻约2000亿元的负担。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敬明对记者说,新年伊始出台如此大规模的减税措施,反映了政府在加快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中“实施大规模的减税和减费”。小微企业的发展与经济运行和就业密切相关。推动小微企业进一步减税有利于稳定就业和增长,特别是随着减税措施的加快实施和相关效应的不断显现,将对稳定预期起到积极作用。
具体而言,会议指出,可以享受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应大幅放宽,所得税优惠应加强。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100万元至300万元的小型和微利企业,应分别减征25%和50%的应纳税所得额,使税负分别降低到5%和10%。调整后的优惠政策将覆盖95%以上的纳税企业,其中98%为民营企业。对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为主的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每月3万元提高到10万元。
“所得税和增值税相辅相成,减税的力度非常大。在所得税方面,扩大了范围,加大了力度,这将大大减轻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为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空间;在增值税方面,鉴于增值税覆盖面广,增值税起征点直接从月销售额3万元提高到10万元,减税力度很大,充分体现了包容性减税。”白景明说道。
地方税的减免是空
会议还明确表示,允许各省(区、市)政府减免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城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地方税收,对小规模增值税纳税人减免50%以内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
白景明指出,土地等是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利用的基本要素,这些方面的减税将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基本成本。在这个过程中,考虑到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况,有必要给予地方自治,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以城市土地使用税为例,不同发展水平城市的评估存在显著差异。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减税措施,显然有助于使减税措施在落地时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许多地方正在加快研究和出台减税、减费措施。海南省最近提出,要分行业、分年、分市、分县、分园区,细化计算,客观评价企业税负,认真研究减免税费措施,大幅度减免税费;天津市近日出台了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地方范围内的税费实行最低法定税率,印花税负担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降低30%;上海将在2018年减税和减费总规模预计超过500亿元的基础上,深化相关财税政策和措施研究,减轻实体经济成本负担,适时提出减税和减费建议...
“大规模的减税和减费会对地方财政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地方会形成财政缺口,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会议建议“中央政府将增加地方一般转移支付”,这将有助于弥补财政缺口和保护人民生活。”白景明说道。
将逐步引入更多的减负措施
“2018年的减税和减费规模预计将超过1.3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19年初出台了两项重大减税措施,按照“实施更大幅度的减税和减费”的部署,肯定会逐步出台更多的减税和减费措施。”白敬明认为。
财政部部长刘坤日前指出,2019年要强化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效率,“强化”体现在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和减费,增加支出规模。2019年,中国将把包容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结合起来,重点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的税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小微企业和基于技术的初创企业实施包容性税收减免。全面实施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六项特殊附加扣除政策,减轻居民税收负担。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也表示,未来将有更多针对制造业的减税措施。除减税外,各级政府将鼓励和推动降低企业相关费用,降低企业外部交易成本,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加强反周期调整。专家指出,反周期调整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现的。1月4日,货币政策率先微调,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不到一周后,财政政策推出了减税方案。业内专家普遍认为,RRR减息等货币政策可以有效缓解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减税和减费可以稳定增长和调整结构,也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两者的共同努力将在增强微观经济活力和稳定市场预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记者邱海峰)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朱颖
标题:减税如期而至 释放明确信号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2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