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36字,读完约9分钟
张兼维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5000字,但字字珠玑,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管理、文学等诸多领域。老子创立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哲学体系,产生了自然、无为等具有元哲学性质的概念、范畴、观点和思想,至今仍具有启发性和启发性。虽然我没有直接谈企业的运作,但他提出的“道”具有指导任何行业运作的本体论意义。企业一旦走上“道”之路,即以“道”为经营理念的基础,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短命”等根本问题,从而获得持续的生存能力和长期的生命力。
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生命的起点,也是万物生发的动力源。“道生,德育,物成,势成”(《老子》第51章,以下仅示其篇数)。当美德应用于道时,道的帮助很大,错误的帮助很小。因此,“道”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即“一个活着的动物,生而没有它,因不依赖它,长而没有杀死它”(第10章)。我用水来比喻道的利他主义:“善如水。水无争利万物,为世人所恨,所以在道。生活在一个好的地方,善于用心,善良和仁慈,善于言辞,善于政治,善于事物,善于事物。丈夫没有争吵,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第八章)正文大意是最高的善就像水。水善于润物而不求功,善于留在人们讨厌的地方而不抱怨,所以它的性格最接近“道”。那些坚持水的美德的人必须选择好的土地(利他的土地),充满善良(善良),在交流中运用善良(善良),在言语中坚持诚信(善意),在管理中追求善政(善政),在做事中发挥好的能力(积极的能量),在行动中选择好的时间(当帮助人们造福事物时)。因为利他主义的无可争议的优点,所以不会有责备。
老子用水来比喻高尚的人的善行是恰当的。水的特性是柔软的,停留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滋润一切而不与之竞争。灵活性和谦逊是实现最大利他主义的条件。最高的善,也就是最完美的人格,应该有和水一样的美德,以利他主义为原则,做人们不想做的事情,去人们不想去的地方,承受屈辱的负担,努力工作,尽力帮助别人,不为名利而奋斗——这就是老子所提倡的“为所有的事情做好事而不争论”的精神。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需要倡导和发扬这种精神。
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提出著名的“流水哲学”。“虽然水是有价值的,但一旦它无处不在,它的价值几乎为零。如果这些产品大量生产,价格会很低。我们的任务是制造和自来水一样多的电器。这是我们的生产任务。虽然这实际上不容易做到,但我还是尽力把商品的价格降低到最便宜的水平。”(孟勇等:《日本企业管理经典案例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1页)这一理念不仅引导松下从一个生产小商品的车间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型企业,而且被许多日本企业所接受,成为日本企业占领全球市场的有效手段。与老子“善用万物而不争论”的利他精神不同,松下幸之助鼓励企业通过水的易得性和低廉的价格生产水等产品,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两者都有相同的目标,本质上都是利他的。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管理哲学的差异如下:有的是有意识的,有的是自发的;有些是纯粹的利他主义(如公益企业等。),有些纯粹是自利的(如专门从事诱拐的皮包公司等)。);一些人在利他主义中实现了利己主义,而另一些人在利己主义中实现了利他主义。管理哲学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对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的总和。它解决了企业管理发展的本体论问题,如为什么生产,为谁生产,欺诈或诚实,什么样的企业应该是。经营理念决定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长远观念、社会观念和民主观念具有主导性影响。如果我们把“水无争利万物”作为一种经营理念,那么“住在一个好地方,有一颗好心,善良仁慈,善于言辞,善于政治,善于事物,善于事物”就是实现这种经营理念的途径、手段和方法。“水对所有的东西都有好处,没有争议”解决了为什么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不争”不是没有欲望、要求和利益概念。用今天的话说,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无与伦比的服务来实现“世界无法与之竞争”的目标(第22章和第66章)。“住在好地方”可以用来解决企业的情况、环境和行业选择;“善良的心”可以用来解决企业的商业伦理问题;“仁与善”可以用来解决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诚信”可以用来解决企业的社会认同和社会信任问题;“善治”可以用来解决企业内部管理和人际协调问题;“善于做事”可以用来解决企业人员的激励和潜能发挥问题;“做好人”可以用来解决企业基于选择和把握的问题。
老子提倡在无私中实现利己,在利他中实现利己,这对于规划企业的长远生存和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永远永远。天地之所以能够生长并持续很长时间,是因为它们能够永生。是圣人先经过他的身体和身体,再经过他的身体和身体。不是因为它无私的邪恶吗?因此,它可以成为私有的。”(第七章)在老子看来,天地之所以长久存在,是因为他们不太考虑自己的生计(“自我生成”),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放在万物的创造上。先贤以天地为榜样,总是把祖先放在自己之前,这样他们才能“先活”和“活”。这难道不是无私和利他的原因吗?因此,无私可以实现利己,而利他可以实现利己。在这里,无私和利他主义永远是第一位的,而自私和自利在逻辑上(事实上也是如此)是无私和利他主义的副产品和收益。如今,世界500强企业大多遵循老子提出的上述原则。
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nosuke Matsushita)将“致力于改善和提高社会生活”和“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视为企业的灵魂,这一点在松下的经营理念中根深蒂固。他郑重提出:“把全体人民的生活推向繁荣昌盛,进行这样的生产,是我们的神圣使命!”“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利益,而是通过数字表达公众对我们的希望,履行我们对社会的义务。企业的责任是让公众需要的东西像自来水一样便宜。”松下幸之助可以说是老子上述原则的坚定而成功的实践者,他的“以人为本”的人才思想与老子的“贵与贱、贵与贱”、“无为而治”的思想有着一定的理论联系。
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京瓷公司创始人稻盛和夫发现,事业和生活成功的秘诀在于人心。“爱”,即“快乐的心”,“真诚”,即“为了社会和他人”,“和谐”,即“有一颗希望别人和自己都幸福的心”,这决定了一个人的心。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稻盛和夫的“尊天爱民”、“以心为本”的哲学思想。京瓷的“品牌宪章”定义为: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具有原创性和高品质的新价值。京瓷公司以“追求全体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幸福,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经营理念,并将其视为“做人”的刚性原则,渗透于企业和企业人的一切行为之中。稻盛和夫的“利己利他”思想(“利己是天生的,利他是长久的”)给人的印象是通过利己来实现利他,但我不知道,这个“利己”并不是指稻盛和夫和他的家庭,而是指公司的所有员工,而且是超越自我的“他人”。因此,“自利利他”应被视为“无私的成就是私人的”的另一种表达。
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是一位伟大的慈善家,也是现代慈善事业的最大组织者,他有句名言:“我一直都很有钱,我的事业发展就像上帝的帮助,因为上帝知道我会把钱还给社会。”可以这样说:“圣贤不积,他们认为人有更多,他们与他人有更多”(第81章)。日立集团提出“我们了解您的需求;您对我们创造的追求”是日立人的信念;日本化妆品行业的龙头企业资生堂(Shiseido)以“如何为社会做贡献”为中流砥柱,其口号“体谅不同年代的面孔”成为这一支柱的生动注脚。西门子总裁曾经说过:“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英美经济学,而德国经济学只追求两点:一是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第二,生产客户信赖的顶级产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务,遵守企业道德,努力制造出卓越的产品,是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奥迪和阿迪达斯等2300多个世界知名品牌在德国脱颖而出。”
从上述企业的经营行为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看到“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身影。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利他的经营理念,或者这种理念不能在企业中渗透和实施,就不可能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就有可能在企业管理中释放“兽性”,甚至以作孽为由,最终伤害他人,短命而死。三鹿集团因三聚氰胺污染奶粉事件破产,长盛生物因假疫苗事件被迫退出深圳证券交易所,这一切都显示了树立正确经营理念的极端重要性。
尽管影响企业寿命的因素很多,但经营理念的正确性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经营理念是正确的并付诸实施,就不能保证企业的一定寿命。那么,如果经营理念是错误的或者正确的经营理念没有得到贯彻,那肯定会导致企业短命或者万劫不复。著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做正确的事情比做正确的事情更重要!将老子的“无私有所为”的思想运用到商业哲学的建立中,或者作为商业哲学的元哲学和出发点,希望能引起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思考和重视,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然的和有效的。
标题:“上善若水” 与企业经营哲学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2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