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3字,读完约3分钟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经济开发区的郭萱电池生产车间,多条智能生产线忙碌有序地运行着。"这个项目从投资、建设到生产只用了一年时间."郭萱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执行副总经理何告诉记者,这里将逐步建成15g瓦时的生产能力,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动力电池基地。
郭萱电池的建成投产,延长了合肥经济开发区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自2018年起,该区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重点,致力于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基地。江淮大众第一辆纯电动汽车已经投产,威来汽车生产基地整车已经批量下线。随着江淮新能源汽车的加入,产量和销量达到7万多辆,产值200亿元。“随着几个领先项目的扩张,合肥经济开发区在新能源汽车产能、品牌集中度和技术方面处于全国前列。”合肥经济开发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峰说。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肥经济开发区探索了一条以技术集成为先导的发展之路。
去年底,江淮大众新能源乘用车项目R&D中心在合肥经济开发区正式开工建设。R&D中心是JAC、奥迪股份(中国)和赛德集团(SITE)的三方合资企业,在电气化、汽车网络和自动驾驶等核心领域有着深入的合作。合肥经济开发区招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D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已经从过去依赖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向联合R&D和技术共享迈进。
“我们只想专注于高端,瞄准前沿,把握制造业的内涵特征,体现智能集成时代的特征。”合肥经济开发区工委办公室副主任于光远表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产业和产业集群,是提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中影响力的关键。基于这一思路,合肥经济开发区去年多项经济指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特别是产业升级步伐继续加快。全区创新产业产值增长15%,首次占50%;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74.9%。
在今年合肥经济开发区的产业规划中,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内的先进制造业被视为优质发展的核心。
1月28日,JAC新推出的纯电动汽车ievs4开始接受市场预订,其时速60公里的续航里程将达到530公里,成为中国最长的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续航里程超过500公里的纯电动乘用车较10年前的150公里提升了一个档次以上,这也反映了合肥经济开发区的科研实力和前进速度。同时,江淮与威来合作生产的纯电动智能suv产品广泛采用了更加智能化和先进的制造技术。
合肥经济开发区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点,已经逐步形成了面向国内多车企业、多档次、多技术路线的动力电池产业链。
郭萱电池登陆合肥经济开发区,获得500亩土地的专项开发支持。何狄龙预测,所有15g电度表将全部达到生产,年产值将达到200亿元至250亿元。同时,郭萱电池将与经济开发区合作,针对高端乘用车三元电池产品,打造行业高端人才培训和R&D平台。根据计划,合肥经济开发区基地今年预计生产1000万只三元电池产品,产值20亿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白海星通讯员李长龙)
标题:合肥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1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