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88字,读完约8分钟
核心观点
2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第13次关于改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的集体学习。会议强调,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方结构改革,平衡稳定增长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目前,中国金融业的整体风险是可控的,但一些长期积累的隐患应该高度警惕。如不良资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隐忧、网络金融安全等。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中国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党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经济仍存在潜在的风险,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型任重道远。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根本任务。对于金融风险,我们应该采取防范措施,主动化解,尽快纠正偏差,确保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平衡。首先,防患于未然。面对金融风险就像面对疾病一样,所以我们需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意识。第二,精确的治理和有效的控制。面对暴露出来的风险,应根据不同领域和市场的具体情况,采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方法,有计划地实现治理目标。第三,科技创新的巧妙运用提高了金融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效果。
它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最大的痛点。相当多的资金在虚拟经济中转移。融资难和融资贵已成为困扰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顽疾。为解决资本空转移问题,金融业应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共存共荣。
积极引导资本回报主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实施:一是要积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出效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金融业要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实体经济的利润率,从源头上引导更多资金进入实体建设;二是加强资本运营监管,创新金融规章制度建设,促进各监管部门的协调联动。
预测:虽然2019年1月社会融资数据已经稳定,但目前社会融资增长仍以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为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有限。总体而言,实体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更像是一个中长期问题,比如结构性转型,这仍然需要反周期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增持。在金融数据趋于稳定、经济表现需要进一步确认的背景下,债券市场情绪在许多空因素交织的环境中十分敏感。据估计,10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将在3.0%~3.4%之间。
评论
2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第13次关于改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的集体学习。会议强调,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面结构改革,平衡稳定增长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准确有效处理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坚决防范和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促进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对于本次会议,我们的意见如下: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根本任务
本次会议强调,目前中国金融业整体风险可控,但一些长期积累的隐患仍需高度警惕。如不良资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隐忧、网络金融安全等。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为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奠定坚实基础,必须提高“硬件”能力,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及时反映风险波动的信息系统;加强“软件”建设,完善监管协调机制,弥补监管不足,实现“管人、看钱、保系统防火墙”。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中国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党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经济仍存在潜在的风险,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型任重道远。一方面,中国金融资源的配置需要优化。私人投资增长率下降,企业面临的困难加剧。然而,由于大量资金的涌入,房地产等部门的特点是高价格和高库存,地方政府由于无形的债务积累了一定的隐患。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实体经济的低迷将增加信用风险的暴露,降低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甚至引发整个经济体系的震荡。另一方面,仍有必要加强金融系统内部的管理。一些金融机构和企业存在监管套利、业务多层嵌套、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隐性交易等行为。这些问题不容易发现,但它们具有传染性和危害性,必须有效预防并逐步解决。此外,一些国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对中国的金融安全产生影响,这要求我们保持警惕,积极应对。
对于金融风险,我们应该采取防范措施,主动化解,尽快纠正偏差,确保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平衡。结合本次会议的发言,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防患于未然。面对金融风险就像面对疾病一样。必须树立预防为主的意识。越早发现不好的信号,我们就能越早做出反应,在早期阶段消除风险,尤其是保持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会发生的底线。这不仅要求金融机构内部定期进行自我检查以消除隐患,还要求监管当局设定监测指标并加强清理规范;第二,精确的治理和有效的控制。面对暴露出来的风险,应根据不同领域和市场的具体情况,采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方法,有计划地实现治理目标。我们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动摇政策决心。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克服困难;第三,科技创新的巧妙运用提高了金融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效果。近年来,信息平台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支付结算、融资、业务审批、贷后管理等金融功能提供了巨大帮助。今后应继续鼓励与先进金融技术公司合作,构建金融技术人才建设体系,充分利用金融技术提升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第四,加强协调和统筹兼顾。金融领域涉及的部门和机构很多,因此国家需要在各个领域实现协调监管,实现统一标准,从而降低监管套利的可能性。这不仅需要优秀的顶层制度设计,还需要监管部门杜绝“一个管理一个管理”的推诿,积极履行监管职责,从而改革和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
金融回报的起源支持实体经济
会议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它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痛点,相当数量的资金已经在虚拟经济中转移。困难和昂贵的融资已成为困扰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顽疾。为解决资本空转移问题,金融业应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共存共荣。
实体经济一直是中国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源于实体经济,应该为实体经济服务。capital/きだよきだよきだよがだよききだよだが0/的根本原因是资本总是会涌入大多数套利场所。特别是在信息传播迅速的背景下,一些投资者对传统的实体经济盈利模式并不满意。目前,实体经济的疲软也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从现实走向空虚。基于此,我们认为,积极引导资本回报主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实施:一方面,必须积极扩大和壮大实体经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出效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金融业要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实体经济的利润率,从源头上引导更多资金进入实体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资本运营监管,创新金融制度建设,促进各监管部门的协调联动。
自2018年以来,央行多次下调RRR利率,影响了银行间资本成本的下行和稳定,但从宽货币到宽信贷的传导过程并不十分顺畅。然而,2019年1月,虽然社会融资数据已经稳定,但目前社会融资增量仍以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为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相对有限。总体而言,实体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一是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仍处于较低水平,二是消费增速也呈下降趋势。此外,中小民营企业的利润增长率低于国有企业。因此,有必要从政策角度解决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和银行间体系中的资本空转移问题。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更像是一个中长期问题,比如结构性转型,这仍然需要反周期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增持。在金融数据趋于稳定、经济表现需要进一步确认的背景下,债券市场情绪在许多空因素交织的环境中十分敏感。据估计,10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将在3.0%~3.4%之间。
标题:政治局会议点评:防范金融风险 支持实体经济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1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