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07字,读完约3分钟

一月,四川凉山的冕宁,阳光明媚,风调雨顺,没有冬天的感觉。从县城出发,向北行驶35公里,你就来到了怡海村。爬上阳平山,一个心形的海子(也就是一个湖)像一颗蓝宝石一样伸展开来,镶嵌在群山之中,闪闪发光。这就是易海。

彝海结盟 筑起民族团结的丰碑

1935年5月,在美丽的沂海之滨,时任红军参谋长、先头部队司令的刘伯承与彝族家族首领萧以酒代水,“沂海成盟”。此后,彝族同胞经过七天七夜护送红军穿越彝族地区,不仅为红军飞越泸定桥、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在彝族地区种下了革命火种,帮助彝族人民建立了革命武装力量——中国彝族红军吉谷支队。

彝海结盟 筑起民族团结的丰碑

80多年过去了,美丽的沂海依然碧波荡漾。“我在1986年加入工作时来到这里。当时,我下定决心要把我的一生都奉献给这个职位。”渤海联盟纪念馆馆长马莎·伊古是渤海联盟见证人之一查马尔的孙子。从最早开始,他只是今天整个景区30多人管理团队的一名管理员;从最早的一个遗址,到今天的纪念碑和纪念馆,马莎一古见证了渤海一代又一代人的结盟故事。“我们永远记得红军来过这里,我们都是亲兄弟。”

彝海结盟 筑起民族团结的丰碑

从怡海走上小径,小广场前是怡海联盟纪念碑,这是一座宏伟的群体雕塑纪念碑,由刘伯承、聂荣臻、肖叶丹和夏马尔四人组成。雕塑底座高3.5米,人像高5米,底座宽2.2米,象征着1935年5月22日易与海的结盟时间。

纪念碑的背面用中文、彝语和英语刻有碑文。结束语是:“渤海联盟是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篇章。”

向前走,纪念碑周围有一片草坪,草坪上有三块石头,这就是联盟石。刘伯承、萧、等坐在石壁上说话。

80多年前,刘伯承和萧曾立下誓言:“愿永远做兄弟,彼此坦诚相待,团结一致,永不食言。”

纪念碑后面就是怡海联盟纪念馆。纪念馆建于2005年,正面有一面朝北的红军旗帜,旗帜顶端嵌有闪亮的五星,下半部有一个巨大的铜浮雕,描绘了红军和彝族人民在红星照耀下,经过重重阻碍,共同踏上革命之路。

评论员朱对记者说,纪念馆集中展示了中央红军经凉山、义海会战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示了200多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三级文物10多件。自成立以来,游客络绎不绝,仅去年一年就接待了14万多人。纪念馆已成为关注中央红军通过凉山与沂海结盟这一重要历史事实的重要场所,也是参观沂海联盟纪念馆的必游之地。

彝海结盟 筑起民族团结的丰碑

2016年4月,四川凉山一海联盟党校在冕宁县党校成立,其“真正的课堂”教育就设在这里。截至2018年11月,学校共举办了101期“真实课堂”教学培训,培训党员干部6290人,独具冕宁特色的党性教育品牌逐步形成。

小叶丹的孙子沈建国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一直到今天。他告诉记者,易海联盟的精神一直鼓励他成长,成为一名人才。彝族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他经常告诉他的家人,在任何时候,他们都应该真诚待人,尽最大努力,不要败坏家人的名声。

彝海结盟 筑起民族团结的丰碑

《人民日报》延伸阅读(2019年2月15日08版)

标题:彝海结盟 筑起民族团结的丰碑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