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04字,读完约4分钟
全球银行业监管升级的环境和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可能会迫使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放缓。
一方面,海外业务监管力度加大的严峻形势促使中国商业银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国际化战略。2019年1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中资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有史以来首次对中资商业银行海外发展提出全面要求,包括完善合规责任机制、优化合规控制机制、加强监管沟通机制、完善跨境合规管理机制。《指引》出台的背景是全球金融监管由宽松向严格转变的大趋势,特别是近年来,欧美银行业监管机构掀起的一股强有力的监管浪潮,导致许多全球知名银行遭到严厉指责和高额罚款,签署这些罚款的银行名单中包括多家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据不完全统计,仅从2011年到2018年,各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对国际经营的商业银行的罚款就超过300亿美元,远远高于其他历史时期。
与渣打银行、汇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国际知名银行的全球经营能力相比,中国商业银行海外业务的合规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在技术和经验积累上没有优势,在这场强有力的监管运动中,没有一家银行受到指责或严厉惩罚。这间接促使一些中资商业银行将一些国家或地区分行的合规目标放在比利润目标更重要的位置。
鉴于各国强有力的金融监管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是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再加上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增加,可以预见,银行在全球跨境业务中面临的监管压力短期内只会加强,不会减弱,中国商业银行的相当一部分海外机构必将继续面临东道国监管当局的诸多挑战。
另一方面,是海外机构资产和利润增加的压力。海外机构资产和税前利润与商业银行集团资产和税前利润的比率是衡量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被普遍认为是国际银行的全球性银行,通常这两个指标都超过或接近50%。从各大中资商业银行海外经营的现状和趋势来看,这两个指标很难接近上述国际银行。
虽然衡量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的指标并不仅仅包括资产和利润来源。但是,要实现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考虑如何在本质上实现这两个指标的突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短时间内实现它几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中国商业银行没有新的高利润海外市场可供探索。中国各大商业银行开设的海外分行基本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发达经济体和国家,其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意味着几乎不可能通过新机构实现新的高速增长。第二,很难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提高地方管理水平。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外分行的本土化发展。然而,海外分行本地客户体系的建立和在东道国市场影响力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速度往往难以跟上网络铺设的速度,文化和思想的融合也不会一蹴而就。从进入市场到消化市场,再到产生预期稳定收入的过程注定是缓慢的,需要精心培育。这决定了中资商业银行在完成海外实体网络布局后,需要进行就地调整。
全球银行业发展的历史表明,这是一个“积累步骤甚至数千英里”的过程。对于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最安全的做法是培养海外分行的“内在实力”,在现有市场上集中力量,拓展投资银行、跨境项目贷款、货币市场和金融衍生品交易、资产管理等传统业务以外的高含金量、轻资产业务。提高现有海外分行的管理水平,优化盈利能力和利润结构,平衡收益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尽可能缩短“休息期”。
标题: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应循序渐进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1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