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2字,读完约4分钟
西藏湛江县伊犁扶贫旅游示范村藏式白色建筑。(数据图片)
伊犁集团与西藏沾昂县联合建设的扶贫旅游示范村,集生态移民与扶贫、旅游产业扶贫、生态技术技能培训与扶贫于一体,让牧民掌握技能,有能力脱贫致富
3月28日,西藏山南市站岗县吉鲁乡的25户贫困户搬进了伊犁扶贫村一栋带有藏族风情的两层小楼。“从深谷的破房子搬到这么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80岁的藏族母亲金扬·梅朵高兴地说。
伊犁扶贫村是由伊犁集团和沾昂县共建的集生态移民、旅游产业和生态技能培训为一体的扶贫旅游示范村。2017年4月,伊犁山南生态产业扶贫项目在西藏山南落地。在实施过程中,伊利集团发现当地一些贫困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很差,特别是位于青藏高原海拔4000多米的吉鲁乡卓普村。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村民生活贫困。村子里唯一与外界相连的山路经常被频繁的春汛和山洪打断。外面的人进不去,村子里的人出不去,一方很难养活另一方。为了尽快解决贫困牧民的温饱和正常生活问题,当地政府和伊犁集团共同决定在雅鲁藏布江北侧、年青唐古拉山南麓海拔约3500米的地方建设一个新的扶贫村,并对卓普村和其他村的牧民进行生态移民和搬迁。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一个拥有40栋藏式建筑的新移民村建成了。新房子分为三种类型:130平方米,150平方米和170平方米,所有这些都是根据农家乐的类型设计的。一楼为自住,二楼为来体验农家乐的游客,建设了村委会、生态技能培训室、村民活动场所、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伊利新村扶贫项目负责人郝良社表示,该新村的投资预算超过2900万元,包括住房建设项目、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伊利公益基金会捐赠了50%的建设资金,剩余的50%由沾昂县政府负责。
发展工业是脱贫的基础。生态修复产业是伊利集团的核心产业之一。在扎昂生态恢复工程实施过程中,伊犁集团和扎昂县政府联合组建了5个针对西藏贫困家庭的农民工队伍,其中吉如乡农民工队伍是国内第一个。当地贫困劳动者参与了伊犁集团等企业在当地实施的防沙治沙和护河苗圃产业扶贫项目,从事防沙治沙、生态种植、浇灌和管理等工作。每人每天的工资大约是160元。仅这一项每月就有可观的收入。
“为了让卓普村的贫困户搬迁、稳定和致富,我们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的特点,培育和发展种植、水产养殖和旅游等各种产业。”湛江县县长唐勇说。当地政府为每个村民分配了2亩耕地来种植青稞和小麦,以确保最基本的生活。在新村庄的南面,建起了一个500英亩的果林,种植桃树、杏树和苹果树。一方面鼓励村民发展水果采摘旅游,另一方面在果林下发展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林卡产业。村民们在树荫下唱歌跳舞,让游客们欣赏和感受雅鲁藏布江和Nyainqentanglha山的美丽。同时,在新村附近的沙漠地区开发沙漠旅游项目,并通过发展农家音乐和餐饮服务让村民参与其中。
此外,伊利集团还支持当地发展舍饲肉羊养殖,湛江县政府负责农场建设。伊利集团捐赠了2000只基础母羊和种羊,并派出专业管理人员对农场的整个产业链进行指导和服务。农场采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每户贫困户分到5只羊,收入归村民所有。
扶贫应该与支持志愿者和智力相结合。伊犁扶贫旅游示范村专门建了一个培训室,为当地和附近的村民提供远程和现场培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沙漠治理、生态种植、旅游服务、肉牛和绵羊养殖等相关技术技能的培训,使牧民掌握技能,有能力脱贫致富。
搬进新居,过上好日子,这是贫困家庭扎西王杰的梦想生活。扎西·王杰说,他们家过去住在峡谷里用石头建的一栋简单的房子里,靠妻子和他妻子微薄的收入生活。现在全家都搬进了伊利扶贫村的两层楼,生活条件很好。他必须努力工作,让全家过上好日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辉)
标题:搬进新房子 过上好日子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9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