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17字,读完约3分钟
4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在上海发布了《2019-2050年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根据《2018年中国养老发展指数》报告,中国养老体系发展迅速,得分为70.38分,比五年前提高了13.39分,但面临更大的老龄化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高庆波介绍说,养老金发展指数包括三个一级指标:充足性、可持续性和多层次性。目前,可持续得分最高(81.9),多层次得分最低(40.93),充分性介于两者之间(73.61)。“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在充足性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尽管全国各地存在差异,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国家层面可持续性较好,但地区间差异较大,这就要求财政转移支付压力迅速加大,地区间失衡日益突出;多层次整体发展缓慢,差异随处可见。”
报告指出,中国养老金制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老年人口的保障水平迅速提高。在五年前的养老金发展指数中,当时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人口占60岁及以上城市人口的比例仅为38.4%(全国范围),但在最新的2018年养老金发展指数中,该指数的值已升至71.79%。短短五年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的养老金收入已经成为老年人晚年经济收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养老金支出规模增加,福利相对稳定。在过去的五年里,基本养老金支出明显增加——养老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3.24%增加到4.63%,各省养老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都在增加。同时,在养老保险待遇方面,从全国的角度来看,按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的平均替代率(如果各地有其他规定的话)基本相同。社会平均替代率五年前为49.23%,五年后为49.99%,这意味着尽管养老金的绝对支出额一直在上升,但养老金福利的相对水平总体上保持稳定。
高庆波表示,随着高速发展,对金融体系可持续性的隐忧浮出水面。在过去五年中,该系统的可持续性正经历两个趋势:第一,系统收入方的覆盖面和征收力度有所提高;第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制度支出压力加大。两种趋势相结合的结果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但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过去的五年里,除了几个省的养老保险基金不断增加之外,相当多的省级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支付的月数明显下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财政可持续性需要加强。
报告建议,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标本兼治,从制度根源和参数改革两个方面引入综合设计方案,以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可持续性。
标题:中国养老金制度发展迅速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9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