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02字,读完约5分钟
从第一个冬暖蔬菜大棚落户,到“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地,到三次产业的融合和城乡人民的富裕...山东省寿光市书写了农业产业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密码”,并“开发”了中国著名的“寿光模式”。图为寿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工作人员带领观众参观新型农业智慧温室。
新华社记者李子恒照片
随着农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协调推进,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中国城市化将进入成熟阶段。专家指出,中国最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在于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以带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激发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农村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亮点
今年第一季度,农村消费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3525元,同比增长6.8%,增速比城镇居民快2.7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4388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超过城镇1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已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
农村消费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不可低估的力量。前一段时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今年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指出今年推进1亿非户籍人口入城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目前,中国有超过2.8亿农民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他们的消费潜力不断释放,这也为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张小山指出,中国有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这个大市场中有一个大市场正在被激活,但远未发挥其潜力,那就是农村市场。“未来,我国将有大约1亿或2亿人口,如果我们从空农村转移到空.城市,将为我国的投资和消费带来巨大的增长支持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主任叶兴庆说。
新产业、新业务创造新农村
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也面临着各种现实困难。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周南指出,我国农村产业相对薄弱,城乡产业发展差距较大。“未来的农村经济应该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农村文化旅游相结合为补充的多种经营。”周南说。
促进农村工业发展,关键是要创造新的产业和新的商业形式。《意见》指出,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体系,依托“互联网+双创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完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家庭经济、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培育机制,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支持政策,实现城乡生产消费多层次对接。
实现城乡产业融合,要因地制宜。周南指出,并非所有村庄的每一寸土地都适合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结合。根据不同情况,意见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五大蓝图:一是将特色城镇作为城乡要素整合的重要载体,打造聚集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二是把农业园区作为优化升级各类农业园区的重要平台;三是完善小城镇的城乡联系功能,让小城镇承担一定的产业和公共服务;四是探索特色化、差异化的美丽农村发展模式,盘活农村资源和资产;第五,打造一批典型的城乡一体化项目。
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取决于城乡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新时期重大社会矛盾的关键,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扩大“きだよ 0”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与规划司司长陈亚军表示,中国最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在于农村。促进城乡发展和农村振兴的一体化,促进农村资源要素与国家市场的联系,可以释放出可观的改革红利,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农民进城仍是大势所趋,但也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陈亚军指出,要顺应城镇化大趋势,树立城乡博弈理念,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构建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发展农村工商业资本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工商资本不仅给农村带来了钱,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先进的观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人才周南说,鼓励和引导农村工商业资本发展,一方面要优化农村基层商业环境,加强政策支持,稳定政策预期,引导和服务好,保护农村工商业资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必要的防火墙,以避免致富和失去老乡,保持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保持农民权益不受损害的底线。
标题:人民日报海外版:城镇化 激发经济发展潜力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8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