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399字,读完约13分钟
安徽农垦集团龙康农场正在开展小麦标准化收获作业。
李锋照片
资料来源:农业和农村事务部
编者按:从8亿人“吃不饱”到近14亿人“吃不饱”,透过饭碗,它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变化。这不仅是数量上的提高,也是质量上的飞跃——农业正在向高质量迈进。
目前,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各地对夏粮的收购正如火如荼。“三夏”旺季,记者深入粮食主产区,深入田间,走访农户,密切观察农业生产方式、产业链和基础设施的新变化,探索优质农业发展的田间脉动。
“走千里路总比走淮河好”。到过安徽怀远县的人都会称赞:“这是个有土、有肥、有水的好地方!”淮河、涡河等河流穿过这片“淮河之珠”,这里有180万亩小麦、90万亩水稻和70万亩玉米。怀远县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0万吨左右。今年夏天,这个“中国产粮百强县”在这个领域有了新的变化,我们将和记者一起参观。
物联网扎根于田野,在手机上“培育”
刚进入怀远县许巍乡,路上堵车——过了一会儿,五六辆联合收割机连续驶过,一辆装满稻草的运输车停在前面。一辆车迷迷糊糊地从后面开过来,径直停在车前。从车上下来的是我们要找的采访对象——史圣兴农合作社董事长尚岳。
开车去农场?尚岳解释说,这是为了动员和配合农业机械。“我这几天一直很忙,外面的农业机械都散了。万一发生紧急情况,我得赶紧上车去解决。”
“开车到田里,用手机种地,以前不敢想,做梦也不敢想。”汤悦打破了僵局。“我十多岁的时候就在处理土地问题。在那个时候,每天和动物一起犁三四英亩的土地会很好。迎接小麦丰收的头痛,全家老少,十多亩土地将忙碌十天。儿子的学校也有一个特别的假期回来捡麦穗!”
如今,捡麦穗的“儿子”尚琳清已经长大,成为一名合作社的农民。"端午节前的雨是抓种子的开始枪!"尚林清说小麦收获从6月3日开始,天气预报说6月6日会下雨。“2000多亩土地!我只能看着,浸泡在水中,然后我把它放在一边。”现在不同了。合作社的12台收割机正在全速运转,产量没有停止。最后,他们在5日午夜打破了时间。
一场及时雨如期而至,落在新收割的麦田里。雨后,土壤的水分刚好适合播种,尚林清变成了一个播种机,又开始忙碌起来。"收获一块,犁一块,种一块."你看,在这里,夏收是“一龙”,而“三夏”(夏收、夏播、夏管)变成“二夏”。
"种植和收集一个,节省劳动力和时间."尚岳说,在种植玉米之前,需要起垄播种,人工成本约为一天120元。目前,种子和肥料的同步播种是一次性完成的,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种植园主每天可以播种150阿木。合作社六十台拖拉机和种植机投入战斗,三天内种植了一万亩高粱和四千八百亩青贮玉米。
今天的农业不再是用锄头耕作。物联网和自动化等新技术已经在该领域扎根,“培育”已经转向手机。“当你移动手指时,就会有农业机械去田间作业,就像城市里的手机一样。”尚林清说,今年他的工作区域是5万到6万亩,很多人都在微信下使用这个列表。
农业机械有一个“大脑”。每年从南到北,随着麦穗成熟的节奏,怀远县总会有一群“新小麦客户”驾驶收割机。“过去它是一辆寻找土地的汽车,现在它正在寻找一辆汽车。”尚林清晃了晃手机,说道:“农业机械在哪里,播种和施肥多少,地块面积和产量等信息都是实时的,一目了然。”。物联网实时调度,机器人不再跑错路。他介绍说,许多农业机械也装有传感器、激光、导航设备等。,可通过手机操作,如自动拉直和平整土地。“它在未来可能会更聪明,并有望完成诸如转弯等精细工作。”
庄稼和土地会说话。安徽农垦集团龙康农场3000亩的试验场“全副武装”——106台摄像机、55组传感器、2个气象站和21套物联网设备。苗木、病虫害、灾害预警等信息。扫描农作物的二维码,获得完整的生产文件;倒多少水,晒多久日光浴……物联网远程控制土壤的物理检查,温度、湿度、盐度和电导率实时显示。
“如果人们努力工作,上帝会帮助的。”尚岳说,灌浆期温度适宜,小麦产量和品质都是历年来最好的。平均产量1160公斤,最高可达1200公斤以上。
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大地有“好保姆”
贺飞乡胡俟村的土地已经被开垦了。下雨的时候,土地一湿就种玉米。在田野的树荫下,村民张友虎正在一辆电动三轮车上打盹。这个地方很难去。现在,当他好的时候,他总是不得不在田野里走来走去,有时他会在黎明前跳入田野。
怎么可能“来之不易”?目前,这52亩土地原本归五户人家所有。“我自己家有十多亩地,四个堂兄弟在其他地方工作,他们照顾不了他们。它们是免费托付给我的。”可以想象,张友虎一个人种50多亩地是多么的困难,因为他喜欢陪孩子在县城读书。
38岁的张友虎反复思考,但他仍然咬紧牙关。“县里的平安农机合作社已经在村里开展了托管服务,这是敢‘咬牙’的一个重要原因。"
"耕、播、喷、收,“一站式”一应俱全,无忧无虑."张友虎说,联合收割机不到两天就完成了这次小麦收获,6万公斤的小麦没有落地,所以合作社联系了买家,直接打电话到车上把它拿走了。
贾森是平安农机合作社的成员,今年负责主持胡俟村的活动。他说:“现在村民们对监护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那些外出工作的人,那些在家务农的人,以及那些拥有大片土地的人都与我们分不开。他们不必担心从种植到接收的整个过程,就连食品销售服务也有很好的关系。”
尚月还有一个身份——她身边1000多名村民的“田保姆”,负责管理14000多亩土地。走进他合作社的后院就像走进一家工厂。万吨粮仓顶为蓝色,壁为黄色,200吨烘干设备高大,1200平方米的机械仓内有各种农业机械。尚岳表示,合作社中不同规模的农户可以选择一站式全程种子管理服务,也可以灵活选择单一经营方式,如种田、种植、烘烤和储存。目前,合作社农机作业年收入可达1000万元,托管服务收入也达800万元。"我相信明年的托管收入将超过农业机械."他充满信心。
龙康农场正在努力发展全服务社会化。今年的小麦收获季节,农场选择了新街村的100亩土地作为试点。"底价是每亩600元,利润按比例分配."新街村第一书记曹法云说,年轻人外出工作,而老人、妇女和儿童则留在家里。全程服务让人们宾至如归,激发土地潜能。
“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67元,增产100公斤,农民增收200多元。”隆康农场副主任杨俊生介绍说,该农场已经与周围的25个合作社联合成立了隆康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不要担心钱,不要害怕天空,向现场提供技术服务;只要我管好自己的心,我就能适度赚钱。”目前,公司每年的社会化服务约6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1.2亿多元。
通过种子和品种播种,精细贯穿整个产业链
我在龙康农场看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五个单耳脱粒机排成一排,十几个女工蹲成一排忙碌着!有些人摇簸箕去杂物,有些人把麦穗放在木板上,用棍子打脱粒。然后,把小麦放入一个小纸袋中,在纸袋上写下“数量+品种名称”,然后放入旁边的大袋子中...
技术含量如此之高的龙康农场需要人工脱粒吗?杨俊生解释说,这是该农场每年必须进行的小麦育种筛选,从不同的小麦材料中选出最好的单穗,脱粒并包装,以便来年可以播种一行种子。
“过去,农业是一个大账户,但现在农业是一个小账户-在播种过程中,它已成为一个新的趋势,穗,粮食和品种。”平安农业机械合作社主席霍兴富说,在普通的田地里,玉米过去是金种的,一亩地大约种六七斤。我心里没有准确的数字,很容易错过播种。现在,精确播种,每英亩将播种4400粒种子,误差不会超过100粒种子,因此成本将立即得到控制。
有人数了数田里的稻草。身着迷彩服的镇村党支部书记孙,正忙着指挥叉车在稻草山下堆放秸秆。机器的声音太大了,他用双手比划着。蓝天秸秆业务部可储存3000吨秸秆。孙介绍说,最好的秸秆被卖到养牛场当饲料,中等的秸秆被卖到家具厂当盘子,几乎被卖到电场当燃料。
“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一半在种子里,一半在稻草里。有效利用秸秆实际上是找到农业的另一半。”孙说,今年小麦产量高,而秸秆产量不低。一英亩土地可以生产800公斤稻草。怀远县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约360万亩,秸秆总产量约195万吨。“去年刚种小麦时,有人提前订购了6000吨稻草。今年,他们一直在努力完成5000吨。”
有人计算了种植和繁殖的费用。在尚月的田野里,记者第一次看到了直播的水稻干旱,这彻底颠覆了记者对稻田的理解。原来,小麦收获后,水稻可以像小麦一样用机器播种,同时可以播种肥料,然后水可以直接释放出来。这个操作直接跳过了育苗和移栽的步骤。更令人惊奇的是,再过一个月,这片稻田将成为鱼的天堂。“鲫鱼和花苞暂时养在农田边缘的沟渠里。当水位上升时,它们可以直接游到田里。”
“稻田是鱼的诱饵。鱼游泳有助于疏松土壤,清除害虫和杂草。同时,鱼粪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杀虫剂和除草剂的用量很少,但土壤肥力要高得多。”尚岳表示,有机证书可以在今年大米上市前获得批准。
“我们必须重视农业的高质量,这样我们才能在质量上有效率和竞争力。”商岳说:“没有人在路边问主食。有些人急于购买高质量、绿色和品牌的农产品,即使价格很高。在大城市的超市里,我们生产这种香浓的粳米,售价15元,是普通大米的六倍,但销量一直不错。”
杨俊生认为,通过农业赚钱有一个诀窍——你种得越好,得到的就越多,如果你的优势不突出,就很难获得好的收入。“农民卖粮食的时候会卖出10多个品种。他们混合销售,当然他们不能卖一个价格。”他说:“这就像把黄金和沙子一起卖掉。真是浪费!如果只储存和出售一种小麦,用高筋小麦做面包,用弱筋小麦做饼干,用中等筋小麦做面条和馒头,好处马上就会显现出来。”
“过去,生产是我们的优势,市场是我们的劣势。现在好好利用丰收,好好利用,解决弱点。”杨俊生说,我们已经建成了一个完整的种粮产业链,农场五粮液酿造专用粮基地实现了“一粒种子一滴美酒”的转变;米老头公司用作膨化食品的大米正在测试中,脆度和形状等指标正在调整中。
从规模上看,“一块地”有利于农民,有利于农民
张友虎有了新的期望。最近,他听说隔壁的许巍乡,建了一块“地”——整块10多亩,几十亩的大块,都是同一物种采集的,连农田水利设施都进行了整修。“我的十多亩土地被分成七八个地方。今年的收成,有老农业工人打电话来抱怨他们找不到土地。”由于许巍镇的“一片土地”改革,尚岳总是念叨着他能摆开这么大的摊子。
"‘一片田地’是马平川,而大型农业机械正在运转!"杰森有一次去许巍乡收割,但是收割机的最小割台只有2.7米,整个土地都无法下去。现在,“一场”,六七米的头球已经成为新的选择。“用大型机械收割小麦,分散的地块需要时间和机器,而且每亩作业成本是80元。成为大田地后,地块平整,收获方便,运营成本仅为50元,效率明显提高,成本大大降低。”
什么是“场”?"本质上,它是农民自发进行的土地整理."许巍乡党委书记蔡勇解释说,村民们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平均每户10-30亩的“一户一田”。小块土地之间的山脊、山脊和山谷被夷平,运河和小路被开垦,耕地增加。银上村东哨组原430亩,现已改为460亩,共增加30亩土地。"乡镇完成改革后,有效耕地面积将增加约5000亩."
“如今,城市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徐渭作为淮北平原的典型农业区,由于生产经营中的“细碎”农民承包地和“南征北调”问题,给农民生产带来了困扰,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蔡勇说,“一片土地”是村民自发的创新探索。
利用这一优势,该镇整合了美丽的农村、农业、林业、水利和道路等农业相关项目,并优先支持“一田”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乡12.3万亩耕地正在向高产、高效、抗灾的优质农田转化。截至目前,许巍乡已完成144个村民小组的土地整理,土地总面积超过7万亩,约占全乡土地确认面积的60%。
现在合作社蒸蒸日上,但看到我身边的人都老了,尚岳心里还是有顾虑的。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20世纪90年代后离开了农村,甚至那些勉强留在农村的人也不愿意耕种土地。这么多的土地和这么好的土地,将来谁来种植?
“一块土地”为新的商业实体提供了更大的空空间。蔡勇说,“新农民”采用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更加科学,效益逐年提高。“一片土地”大规模推广后,许巍乡新增157家商业实体,比改革前增长30%以上。永红村李淼组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从392人减少到7人。数量很少,但规模很大。现在,村里的土地已经按照万肯种业公司和现代畜牧业的订单种植,小农户已经进入规模经营。
"大带小,联合农民带来农民,惠及农民和富农."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蒋表示,一户一户的小农户分散,经常低价出售农产品,高价购买生产资料,造成了巨大的利益损失。“必须发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商业实体的主导作用。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为未来谁来种植土地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尚林清想象着他会在合作公园里选择一个地点,建造一个以民宅为主题的旅游小镇。建立小型家庭作坊,挖掘农村历史和传统文化,让民间生产技能如小磨豆腐、豆饼、芝麻油、香醋和粉丝在作坊里展示。
车间外面是集中连片的稻田,风吹着稻浪,稻香阵阵。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这里度假和玩耍。一点都不有趣!他转身问记者:“那个时候的乡村既宜人又富有诗意。你愿意多走走吗?”
制图:安迪
《人民日报》(2019年6月28日,第18版)
标题:农机变聪明 庄稼会说话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7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