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2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张木东
在宁波,民营经济一直被称为“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而小微企业是当地最重要和最有潜力的部分——全市905,100个民营市场实体为宁波经济创造了63%的gdp、69%的出口和85%的就业机会。
去年以来,由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剧。然而,得益于不断完善的金融政策和支持体系,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信贷支持,融资成本明显降低,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
6月27日,在银监会举行的第221次银行业和保险业例行记者会上,宁波市银保监委党组书记、主任蔡透露,截至5月底,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429.18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客户23.35万人。全市25家法人机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30.83亿元,比年初增加5.72%,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客户149700户,比年初增加6600多户。
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是供给侧结构改革下金融资源倾斜配置的重点。但是,由于现实的约束和风险的考虑,一些银行和保险机构在为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缺乏主动性,这已经成为银行和保险机构高质量服务民营经济的“拦路虎”。
为了解决基层信贷人员对贷款的恐惧,监管当局在私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政策中多次提到“尽职调查和豁免”的概念。
例如,2019年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再次强调“豁免”:商业银行应在2019年3月底前设定2019年民营企业服务目标。提高民营企业融资业务在内部绩效考核机制中的权重。尽快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贷款的尽职豁免和容错纠错机制,对已经尽职但存在风险的项目免除相关人员的责任。
记者了解到,宁波银监局实施了“外部监督评估、内部组织分权和薪酬共享”的“三位一体”联合支持和联合控制。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它不仅给机构施加了一个“紧箍咒”,而且给它一个机构敢于行动的“平衡杆”。
蔡徐幸表示,我局加强内部指导,推动机构将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目标作为专项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并为民营企业争取金融支持预留专项空空间,督促机构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细化落实尽职豁免机制,让一线业务人员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积极为小微企业服务。
“目前,70%以上的银行机构建立了小微企业尽职调查豁免机制,豁免人员1600多人,豁免金额32亿元。”蔡对说道。
长期以来,银行主要通过衡量“三表三品”,即电表、水表、纳税申报表、产品、抵押品和个性来评估企业是否值得贷款。
然而,由于小微企业可以抵押的资产数量少,融资困难且成本高。对此,宁波创新“轻抵押”担保模式,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问题。
一方面,通过积极推进专利权、商标权、排污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可以减少对房屋、土地等传统抵押担保品的过度依赖。目前,四类“轻”抵押贷款余额已超过1800亿元,预计到2021年底,余额将超过2000亿元。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资源联动,利用“政府信用”提升企业信用,拓宽解决民营小微企业担保问题的路径。典型的是,2015年,国家税务总局和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文件,通过“银税互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自此,宁波全面推进“银税互动”工作。近年来,全市银税合作业务不断发展,在帮助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蔡介绍,目前,宁波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托“银税互动”平台,推出了“税易贷”、“税云贷”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银税合作产品,直接或间接帮助近16万家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税收抵免。信贷投放超过1000亿元,其中信贷发放的银税贷款余额达到38.21亿元,贷款数量达到8877笔,占全部银税贷款的89%。截至5月底,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余额为2110.46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14%,同比增长0.64个百分点。
标题:打通“堵点” 推动银保高质量服务民企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7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