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11字,读完约5分钟
从分散的中介商店,到遍布全国的连锁企业铺设的网上商店,从缺乏家政人员,到上门服务的一键点餐服务人员,家政服务业是企业的掘金者和国家政策的重点。6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国内服务业质量提升和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支持国内服务业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岗前培训是“系统的”
国内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政策红利。《意见》指出,要支持高校开设一批国内服务相关专业,培育一批产学结合的国内企业。
特别是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行业差距不断扩大。《意见》要求,原则上每个省至少要有一所本科院校和几所职业院校(包括技术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以扩大招生规模。支持家政服务专业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家政服务职业技能水平证书。
这意味着家政服务领域将有一个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培训体系,接受相应教育和培训的人员将更年轻,其学历将得到提高。从国内服务供给来看,工业企业“减压”。
同时,到2022年,全国将培育100多家产学结合的内资企业,100多万常住人口的地级市的家政服务培训能力将全面覆盖。各地要以较低的成本向内资企业提供闲置的工厂和社区用房作为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共享职业院校和社区教室等培训资源。
事实上,在一次采访中,一些国内企业的负责人告诉《今日北京商报》,企业主要设立培训学校、开设培训课程和独立培训学生。这从源头上增加了国内企业的经营负担。例如,建立学校,雇佣高质量的教师,招募学生,等等。都会产生高成本,尤其是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国内培训资源共享也对员工进行了第一轮人员筛选,提高了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上述企业的负责人说。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技术也将应用到家政服务中。商业专家洪涛表示,智能机器人可以弥补家政工人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比如检测老人的健康状况、回答孩子的问题以及翻译外语。
服务岗位“专业化”
长期以来,家政工人的流动性一直很大。根据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近三年的数据,中国有2000多万家政工人,需求超过7000万。根据每天每个家政工人服务2到3个家庭的计算,国内市场的供需缺口仍然达到1000万到3000万人。
家政工人的流动性使得促进行业标准化变得困难。原因是该行业中小企业多,对家政工人的提升缺乏规划,公司也缺乏发展规划。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企业拥有一定的客户群,也会在长期发展中遇到瓶颈。
对此,《意见》指出,为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应努力发展以员工为本的内资企业。未按规定裁员或裁员人数较少的内资企业应退还失业保险费,符合条件的内资企业员工应享受免费岗前培训和“回炉”培训。此外,该政策还将支持以员工为基础的国内企业的发展。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要率先发展以员工为本的家政企业,增加社会保障补贴,将现有的城市设施改造成以员工为本的家政服务人员集体宿舍。各地支持符合条件的家政企业为员工提供集体宿舍,园区分配的宿舍优先考虑家政服务人员。
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副会长、家政集团董事长傅表示,随着家政从业人员职业的规划和设计,行业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将进一步提高。例如,管家帮助介绍智能产品,以补充家政工人的日常家务劳动,丰富服务内容。以岳麓产业为例,管家行会根据服务评价、服务频次和评价结果对岳麓进行排名。评级越高,收入就越高。同时,企业可以吸引年轻人进入国内产业,产业向专业化和专业化转变,使年轻的家政工人能够坚守岗位,打破国内产业的年龄瓶颈,提升供给以满足用户需求。
监控系统的“标准化”
在国内产业规模日益庞大的背景下,存在着员工健康检查不到位的隐患。过去两年,国内事务领域的争端与服务人员携带的“传染病”有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政工人说,目前,该行业已经制定了家政工人健康检查措施。除了基本健康检查之外,检查家政工人是否患有“传染病”的相关健康检查也是国内公司的一大支出。
家政服务人员体检的“国家标准”即将出台。《意见》指出,家政服务人员的体检项目和标准将分类制定。为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家政服务人员体检项目和标准,对保姆、护理人员等职业应进行更严格的岗前体检,其他员工上岗前应根据所从事的家政服务类型进行体检。
同时,家政服务人员将加快建立家政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并在公共信息平台上实施信用监管。《北京商报》记者今天了解到,家政服务企业负责加班,并前往平遥进行"国内调查"。该平台可以记录、查询和评估家政服务人员的信息,包括基本身份验证、负面社会保障记录、法院诉讼记录、法院失信记录、财务风险记录、健康记录、业务水平、服务态度、服务评价等。目前,该平台已经收集了60多万份家政服务人员的诚信服务记录,实现了家政服务人员全程可追溯。
标题:“国标”倒计时 家政服务获供应端政策利好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7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