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0字,读完约4分钟

记者王晓宇编辑朱茵

最近,许多大型券商人士透露,未来股票质押将不再是券商的主要业务之一,新业务将定位为服务券商和投行客户的基本工具。在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之后,业界开始思考股票质押这一曾经的创新业务应该如何在未来稳步发展。

从激进回归理性 券商股票质押业务悄然转身

行业重新认识商业风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券商高管表示,之前,该行业盲目追求发展,盲目扩大股票质押业务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风险,将原本应该逐一讨论的资本业务变成了渠道业务。

证券公司股票质押业务于2013年获批,2016年至2017年进入全面爆发阶段,行业规模于2018年初达到峰值。随着规模的增大,风险也越来越大。自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以来,部分上市公司的股价不断调整,其股票质押品因股价跌破收盘线或无法按时还款而被迫平仓,部分无法平仓的项目被送上法庭。

从激进回归理性 券商股票质押业务悄然转身

自去年以来,为了避免股权质押风险的扩散,监管部门、地方政府、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推出救市行动,帮助一些质量较好的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化解股权质押危机。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末,各参与单位投入的救助资金总额约为5000亿元。已完成的救助项目涉及148家上市公司,金额约为584亿元。

从激进回归理性 券商股票质押业务悄然转身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救市基金缓解了部分股权质押的清算风险,但股权质押的流动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部分违约项目的处置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清理完毕,但违约风险给证券公司带来了本金占用、逾期利息和减值准备等多重长期影响。

从激进回归理性 券商股票质押业务悄然转身

上海某券商信贷交易业务负责人介绍,上述违约项目的根本原因不是股价下跌,而是现实是假的。一些公司的大股东在股票质押融资空后已经质押了资金,但没有进入实体经济。相反,他们通过多层嵌套和流通加上杠杆投资于股票市场,非标准资产。当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增大时,资产增值预期减弱,收益回报下降,因此,股票价格上涨只是为了增加履约担保的比例。如果债务到期,由于流动性不足,金融家仍将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从激进回归理性 券商股票质押业务悄然转身

对于这种违约项目,单一的解决方案通常是无效的,许多债权人需要坐下来讨论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无论是破产清算、市场清算,一些金融机构都会重返工作岗位,承担坏账,为业务发展和缺乏风险控制买单。”前述负责人说。

从激进回归理性 券商股票质押业务悄然转身

股票质押业务的定位已经悄然改变

在风险事件频繁暴露后,证券公司开始重新定义股票质押业务的性质,并开始思考这一业务的定位。

上海证券公司高级信贷交易部门的一位人士表示,银行和信贷公司通常采用小额分散信贷业务模式。相比之下,证券公司无法通过分散化的方式克服大批量、小批量股票质押业务交易模式带来的信用风险。此外,证券公司不具备支持质押业务长期发展的资本优势,质押业务应是银行等信贷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

从激进回归理性 券商股票质押业务悄然转身

南方一家大型经纪公司信贷交易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在股票质押业务上的定位是为投资银行和经纪业务的客户服务。

华东部分上市证券公司信贷业务部门负责人也认同类似观点。据一位资深券商官员称,自去年以来,他的公司一直在不断缩减股票质押业务的规模,并将非常谨慎地选择项目。例如,如果投资银行认为对业务有协同效应,部门会在可控风险下合作。

从激进回归理性 券商股票质押业务悄然转身

业内人士称,股票质押的新规定也促使大多数券商收缩战线。2018年1月1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2018年修订),并设定了两个月的过渡期。新规定于3月12日正式实施。

从激进回归理性 券商股票质押业务悄然转身

事实上,一些中小型经纪早在去年年初已退休。根据沪深两市公布的数据,去年3月底,东海证券、蔡襄证券和银泰证券的股票质押业务自营投资规模一度跌至0元。

标题:从激进回归理性 券商股票质押业务悄然转身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7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