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2字,读完约4分钟
在西藏昌都市卡鲁区如意乡大儒村69岁的村民扎西的客厅一角,有一个黄铜大桶。“过去,我的家人都在山上,我不得不提着一个木桶走1公里去取水。这个大桶是用来储水的。”扎西说,大桶现在已经“退役”,装满了大块酥油。“2012年,我从山上搬下来,住在离昌都市只有12公里的新房子里。现在三个儿子都买了车,日子像梦一样美好。”“穷巢”的搬迁使扎西家族脱下了贫困的帽子。
西藏,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世界屋脊”,是中国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从扶贫攻坚开始,西藏共动员23.6万贫困人口办卡,47.8万人脱贫,55个县(区)脱帽致敬。贫困率从五年前的35.2%下降到6%以下。尽管在战胜贫困的斗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任务仍然艰巨。目前,仍有19个县和662个村庄处于极度贫困之中。
以“刺绣功夫”发展富裕产业,形成强大的“支点”,煽动可持续扶贫。西藏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力在全面增强。
“扶贫”与“智慧支持”的结合
西藏米林县南一落坝民族乡琼林村的游客,被雪山环抱,如织。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亚希亚把烤鱼和牦牛肉串放在了石板上。这个小烧烤摊成了亚希亚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国家开发建设了南一沟风景区,去年接待了20万游客。我们整个村子现在都吃了“旅游餐”。2018年,农牧民人均收入超过1.8万元。”琼林村党支部书记达瓦告诉记者。
旅游扶贫有赖于配套设施的改善。今年3月下旬,林芝市八一区八一镇嘎拉村桃花盛开,1500棵野生老桃树一棵接一棵地散架,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片粉红色的云雾之中。“有了这片桃花林,村民的收入在一年之内比开始时增加了好几倍,这要靠党和政府的关心。嘎拉村党支部书记卞八告诉记者,2015年,政府为西藏筹集了260万元,帮助该村搭建了一个观景台和一条环山小道。去年,又投资1000万元建设旅游中心、停车场和其他配套设施。
通过旅游扶贫,要把“扶贫”和“助智”结合起来,通过提高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在卢朗国际旅游镇,饮马泉藏族庄园二楼的客房里,服务员巧妙地安排好了客房。"这里的七名服务员都在镇上接受过专业培训。"这家寄宿家庭的主人拉巴·次仁告诉记者:“他在拉萨学过烹饪。”回国后,他结合鲁郎特产石锅鸡的做法,创新了“石锅牛排”,成为店里最畅销的菜肴。”
没有合格的技术人才,西藏不可能发展旅游业。拉萨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龚说,为了提高旅游扶贫的水平,学校开设的32个专业中有6个与旅游相关,包括导游、客房服务、中餐烹饪和酒店管理。
特种行业正在“蓬勃发展”
来自林芝市八一区张耕乡九八村的31岁村民次仁杨总(音)蹲在温暖的温室里,照顾家里的6000只草莓。“前几天我去了工部江达县,卖了两筐草莓,赚了1800元。”次仁·杨总告诉记者,2015年村里建了56个草莓温室,她的两个温室去年的收入超过7万元。
受基础薄弱、自然条件恶劣的限制,西藏发展特色产业比平原贫困地区更困难,更需要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比如技术支持。曾仁杨总告诉记者,她的老师周厚成博士教农民手拉手挨家挨户种草莓。“草莓收获后,立即除去老叶,然后浇水以保持湿度在70%以上。这些增产的秘诀,如果没有专家的指导,我根本想不出来。”采琳·杨总说。
例如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农户”和“合作社+农户”等一系列有效的现代农业管理模式也在雪域高原释放能量。尼玛是米林县邦中村红日科技示范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她用发放的卡片帮助了21户贫困家庭。“有6个家庭,我们免费提供菌袋,教授种植技术,并集中购买。半英亩大小的温室年收入至少为3万元。还有15个家庭,家庭农场为他们提供30多个固定工作,按日计酬。2018年,他们将支付超过90万元的劳动工资。
例如,增加工业的附加值。林芝藏猪养殖是西藏十大突出扶贫产业之一。贡布江达县鲜创藏猪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沛深表感慨:“以前一只成年藏猪只卖2000元。我工业园区的西藏东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档藏猪火腿的出厂价是6000元。目前,我们正在扩建总投资3亿多元的高端发酵火腿生产线,正式投产后一年可消化60万头藏香猪。农牧业产品的深加工使特色产业的发展更加大胆。”
西藏通过工业扶贫,建立了扶贫长效机制。有了工作,有了金饭碗,西藏广大贫困农牧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陈静)
标题:拿出“绣花功夫”发展致富产业――西藏推进产业扶贫纪实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5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