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0字,读完约3分钟

一张小纸片上印着“中国人民银行整存整取存款单”,金额用“五元”手写。定期存款期限为一年,日期为1956年11月12日。住在北京大栅栏的老人姚玉凤回忆起20世纪50年代的情景,她有点情绪化。她告诉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这是她和爱人的全部积蓄。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86岁的姚玉峰是老北京人,他在老北京的胡同已经住了好几代了。20世纪50年代,她和她的爱人都在北京的一家电子管厂工作,他们的月工资加起来还不到40元,一个五口之家就靠这些钱生活。

“那时,你必须计算你买的所有东西。基本上,月底的时候你的钱包里已经没有几分钱了。用今天年轻人的话来说,就是‘月光家庭’。”姚宇峰回忆道。

“现在的生活很不一样。我现在有10万元的银行理财,5万元的资金和5万元的保险。今年年初,我还利用银行的聪明投资选择了2万元的理财产品。”姚宇峰63岁的女儿陈国鹰笑着告诉英国《金融时报》记者。

从存款单到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自70年前新中国成立以来,它见证了城乡家庭财富的巨大变化。在过去的70年里,居民的财富和收入越来越丰富,不仅“钱生钱”的方式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而且投资理财的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居民的金融需求催生了更加专业化、多元化的金融生态和服务。本币和外币金融管理、基金、信托和贵金属投资等银行产品丰富了人们的金融选择,也反映了中国金融业的成长和繁荣。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人均存款1.6元

和空·怀特

“当我第一次去工作时,我和妻子的工资并不高。每个月,除了日常开支,基本上没有剩下钱。那时,普通人的情况是相似的。每个人都在勒紧裤带。”姚宇峰说道。

姚宇峰的家庭是当时普通中国家庭的缩影,而缺钱已经成为建国初期人们的共同记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49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00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44元;到1952年底,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6亿元,人均只有1.6元。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20世纪6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商品严重短缺的时代,其特点是商品短缺和凭票购买。当时,老百姓的理财观念是用票按时、按量购买少量的衣食。“副食品、食物和布票,它比生命更重要;半斤肉,两两油,又穷又白,但我不知道怎么担心”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谢滨,一位1963年出生的中学教师,说:“当谈到当时的家庭财产时,最有价值的是各种各样的‘票’,粮票,布票和自行车票...人们对‘财富’的概念基本上是一种空式的白色,勤劳和简朴是至高无上的美德。”

标题: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7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