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7字,读完约4分钟
“将来大兴国际机场投入使用后,我们一定要带全家人坐飞机去感受感受。”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施工现场,中国建设第二工程局北京分局的一名现场安全生产监督人员张静怡告诉记者。她越接近施工期的最后一个节点,她的工作任务就越重。然而,她内心更加骄傲和激动,她不愿意面对项目的结束。“我很幸运能参与这个世界级项目的建设,这是值得的!”
张静怡戴安全帽和工具是很自然的。从祖父母到父母和姑姑,他们都是建设者。张静怡在一个建筑世家长大。“小玩具是图纸和卡尺。大学毕业后,我毫不犹豫地进入了建筑工地。”
20世纪50年代,张静怡的祖父张庭泉来到中国建设第二局,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建设者。长春第一汽车厂、唐山地震援建……哪里有建设的需要,张庭泉就会带着大部队去。“长春的冬天,零下40摄氏度,刚开的一壶开水很快就会结冰,但没有人大喊大叫和累。”张庭泉说道。
当时,建筑工地依靠双手扛在肩上。混凝土需要人工搅拌。用布袋堵住它,用铲子搅拌它。不到半天,手就会冻伤;当起重机来不及运输时,砖块由人工搬运。每次搬运它们,就相当于搬运一个成年人的重量和行走宽板平衡木;一米多厚的冻土不能用铲子挖。施工队在冻土中插入钢筋,通电,加热并振动融化,然后挖掘;是蒸汽机车让混凝土保持温暖,如果你不小心,你的脸会被蒸汽烫伤...张庭泉记录的这些冷与热的故事,成了后人最好的启蒙读物。
进入深圳,与国际接轨,“当时,中国建筑二局是第一个在深圳建设的外资建筑国企。”20世纪80年代,张静怡的父亲张少侃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凭借一双巧手,张少侃成了一名木匠,参与了中国建筑史上两个里程碑式的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深圳王迪大厦。
深圳的夏天又热又潮湿,施工现场就像一艘大轮船,更不用说在狭窄的模板里工作的工人了。“用脱模油和缓凝剂将钢筋绑在模板上。钢筋密集,有许多固定装置,汗水和油泥混合在一起,一个接一个冒出来就像花脸。”张少侃说,整个过程完成后,模板里连一根稻草棒或一星泥都没有。作为中国第一个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各项要求在中国名列前茅。一直要求苛刻的外国代表对中国建筑商的态度已经从最初的质疑转变为后来的钦佩。
令建筑商更为自豪的是,王迪大厦在20世纪90年代创下了“两天半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建设者们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中国制造,伟大’的赞誉。”张少侃说道。
2009年,张静怡交出了接力棒。他参与了天津港国际邮轮码头等重要项目的建设,张静怡有幸参与了首都重大标志性工程——新机场的建设。这一次,与他父母在地面上建造的“中国速度”不同,张静怡和他的同事的目标是在地下建造“中国品质”。
"我们负责大兴国际机场地下公用隧道的建设."据张静怡介绍,虽然这些管道走廊深埋地下,不易被发现,但它们肩负着为机场航站楼输送水、电、气的重任,可以说是新机场的“营养动脉”。
地下公用隧道的建设,比他们当时的父母面临的困难挑战,有点太大了。地下管网复杂,埋深不同,易发生管线碰撞,施工配合量巨大。
"与父辈相比,建筑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工地上不仅有工程总部,还有张静怡所在的青年创新工作室。在工人进入建筑工地之前,科技力量进入了工地。计算机建模预测施工风险,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很高的经验空预警坠落和头盔脱落风险;自主研发了一种重量轻、翻转力强的铝模台车,使城市公用隧道结构施工的移动模架更加高效;智能头盔和无人驾驶飞机创造了绿色智能建筑工地...
新项目涌现,新技术突飞猛进。张庭泉养成了剪下重大项目报告并在报纸上收集的习惯。张静怡说,年轻人从事的新技术,爷爷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这个接力赛每一代都能跑得更好。"
《人民日报》(2019年5月8日,第18版)
标题:祖孙三代见证“中国建造”(新视点)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7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