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48字,读完约2分钟
本报记者徐止平徐有仁
在夜晚广阔的田野上,数百万盏电灯同时点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壮观景象?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人们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场景。在南宁至百色高速公路龙安段,夜幕降临时,人们会看到数以百万计的电灯照射在大面积的火龙果种植基地上,田野像银河一样明亮。
“这是一种夜间催花补光的新技术,可以使火龙果提前成熟,大大提高产量。”广西金穗农业集团董事长陆用胳膊画了一个圈,指着起伏不定的“淡海”。“那块地有3000多英亩,平均每亩有300盏节能灯。”
在这一幕面前,记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科学化管理。
为什么会出现“黄金尖峰模式”?
30年前,年仅18岁的在村里承包了60多亩荒地,用来种植甘蔗,村民们都说这个人疯了。现在,他已经从最初承包的几十英亩土地发展到顶峰时期的5万英亩香蕉基地。这个贫穷的孩子,在广西隆安县那童丁定江村丁店屯长大,成长为广西和东南亚著名的“香蕉大王”,赢得了国家劳动模范、国家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多项荣誉。
鲁可能不知道他选择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之路,即人们现在常说的“企业+农民+基地”和“土地流转”的概念。
4月初,英国《金融时报》的一名记者来到龙安县那同丁江村进行采访,感受了新时代理解农村振兴战略的新气象和新举措。
当我第一次见到时,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自信和诚实。走在晋绥现代农业园区,介绍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当时国家有政策,糖厂搞机耕、育苗。我一口气签了30年。”1987年,承包荒地种植甘蔗,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标题:红土地绽放的“希望之光”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6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