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3字,读完约4分钟

如果您打开该列,

全国各地的革命遗址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斗争精神、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动教材。据统计,中国有近3.5万件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100多万件可移动的革命文物,800多个革命博物馆纪念馆。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保护红色基因传承中的革命文物”。

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革命遗址新貌)

从今天起,该报设立了一个名为“革命遗址新貌”的专栏,刊登了新时期各地保护革命文物和开展社会教育的生动做法。请注意。

梧桐掩映下,有小巧玲珑的石库门民居,青砖青瓦,黑漆漆的大门上挂着铜环,金色的太阳下飘扬着鲜红的旗帜。上海兴业路76号(原法租界王智路树德里106号)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红色起点。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座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大楼举行。会议宣布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结果,中国革命呈现出新的面貌。

“会场是我们所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善用和保护场馆。”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徐明动情地说。

195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修复并对外开放。纪念馆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管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会址;研究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有关的文物的收集、储存和陈列;对中外观众的解释和接受。1961年,纪念馆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它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革命遗址新貌)

经过多年的收藏,纪念馆现有文物12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1件。在纪念馆里,18平方米的客厅,也就是当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地方,和当年一样布置了家具。中间有一张长方形的西式餐桌,周围是一圈凳子;桌子上有茶具、一对铜烟灰缸和一个用荷叶装饰的粉色玻璃花瓶。虽然房间小而有意义,陈设简单,但气氛庄重。

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革命遗址新貌)

在展厅中,“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展”是基本陈列,在998平方米的展厅中有278件展品,包括21件国家一级文物。尤其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全中文译本,显示了1920年8月的珍贵的第一版和9月的第二版。正是这本简单的小册子深刻地影响了一代进步青年的思想转变,进而改变了现代中国的历史。

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革命遗址新貌)

就像一块巨大的红色磁铁,纪念馆吸引了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游客。人们逐渐感受到了建党的初衷,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背后的不竭动力。党员佩戴党徽,表明身份,在党旗下宣誓,并在石库门前合影。年轻的外国朋友带着背包前来参观,探索新中国的精神高地...

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革命遗址新貌)

“近年来,纪念馆的观众一直在增长。2018年,纪念馆参观人数达到147万人,日接待量达到数万人次。”徐明介绍道。

这条道路是艰难而光荣的。一百年来,这座历经沧桑的石库门建筑见证了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见证了旧石库门周边街道向繁华的上海新世界的转变。在这座明亮的现代化城市里,纪念馆庄严而友好,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游客心中的红色基因和血液。

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革命遗址新貌)

不要忘记昨天的辉煌苦难,无愧于今天的使命,不辜负明天的复兴梦想。纪念馆还举办了“点亮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文物史料展”、“日出东方:近代上海与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文物史料展”等临时专题展览。,从而将研究成果和文物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和宣传资源,并不断辐射和延伸这种浓厚的红色,使红色基因能够代代相传。

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革命遗址新貌)

徐明表示,纪念馆结合纪念五四世纪特展,举办了“向‘新青年’致敬:畅谈五四新文化”的专题讲座,并举办了“最燃烧的群体阶层”的微视频展示与评价活动。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学术讨论、宣传教育活动,讲述从“大觉醒”到“大开端”的故事,弘扬党的建设精神。

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革命遗址新貌)

人民日报(2019年5月8日06版)

标题: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革命遗址新貌)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5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