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7字,读完约3分钟
4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上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首次提到了“萎缩的城市”。《重点任务》指出,缩小的中小城市应减肥强身,改变惯性增量规划思维,严格控制增量和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市集中。
对此,上海财经大学长江三角洲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所执行所长张学良向《上海证券报》表示,2010年,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科学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未来的人口增长率将为零。同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在人口零增长和快速城市化的双重背景下,大城市人口聚集的代价是一些中小城市人口中心要素的流失。城市收缩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常态。
张学良说,根据他的研究小组的长期调查,中国有26.71%的地级/副省级行政单位发生了承包,29.89%的承包城市的市辖区发生了人口流失,集中在东北和长江经济带。在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52个发生了收缩,占城市总数的47.27%;58个席位处于非承包状态,约占52.73%;84个市辖区已经签约,占市辖区总数的26.42%;393个市县签约,占市县总数的51.98%。大多数萎缩的城市分布在长江经济带的北部。萎缩型城市和非萎缩型城市逐渐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其中绝大多数大城市属于非萎缩型城市,这显示出大城市人口集聚效应的优势;中小城市的收缩更为显著。
张学良认为,中国的城市收缩有其鲜明的特点,不同于国外城市收缩的一般特征和动因。理性认识我国城市收缩现象,厘清城市收缩的基本分布规律,对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城市规划的高质量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为此,他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关注中国广泛的城市收缩。在一个日益萎缩的城市未来发展规划中,我们应该采取“适应”收缩的态度,把收缩视为不可避免的后果,不要在客观上忽视收缩,不要在主观上轻视收缩,积极应对城市萎缩可能带来的危机。
第二,遏制空之间的扩张趋势,这与人口流失相反。他认为,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收缩普遍存在,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引发了空与空.之间的持续扩张,形成了人口流失与之间的强烈反差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借鉴国际上“精明收缩”的理念,优化而非逆转城市的收缩,关注收缩城市的潜在发展动力,优化城市建筑的收缩和土地集约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第三,关注人口流失背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持续流失”是城市收缩的表面特征,可能伴随着生产效率下降、失业率上升和人力资本存量下降等问题。中国萎缩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低于非萎缩城市,表明经济社会发展潜力不足。应对未来城市萎缩,应从优化财政收支、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入手。同时,结合微观统计数据,研究与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相关的经济发展活力,及时发现城市衰退趋势,提前做好规划。
推荐阅读:
在两种类型的大城市,房价对放宽居住条件有什么影响?看看专家的解释
定居在一线城市从来都不是梦想?北上广深和深圳的落户也缓解了干货的影响
村民们来了!这些大城市将完全取消对定居的限制...
有机会在北京和上海定居吗?北上广深应该大大增加定居点的规模
标题:发改委文件首提收缩型城市 专家呼吁要理性认识城市收缩现象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5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