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97字,读完约6分钟
本报记者戴
2018年对寿险行业来说又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主要受严格监管和经济低迷的影响。寿险行业在业绩上经历了“挤水”,去年11月份的上升趋势仍处于负值区间。然而,寿险行业所需的周期性调整最终将会结束。一方面,人寿保险的业绩继续回升;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和渠道转型的效应开始显现。更多基于安全和保障基本原则的保险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长期或终身需求,值得期待。
2019年,面临监管政策、技术创新、消费者需求、销售渠道、产品结构等诸多变化。,寿险行业前进的基本策略应该是“应对不断变化”。
历经沧桑回归理性
毫不夸张地说,2018年的寿险行业“举步维艰”。一位寿险行业人士解释了行业发展受阻的原因。“整体经济形势很困难。一线营销人员普遍报告称,一些客户资金被房地产或其他行业套牢,导致保险购买力不足。”监管政策越来越严格,出台的政策也越来越严格。在纠正前两年偏离正常轨道的同时,也给正常运行带来了很大压力。此外,该行业的主要经营者对宏观形势和监管政策从认知到实践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
对2018年“良好开端”表现的影响是“难忘的”。1月份,86家寿险公司的原始保费收入总额同比下降25.5%,上一次同比负增长发生在2013年1月。
一家大型寿险公司的销售部门坦言,“从2014年到2016年,个人保险的业绩增幅都在50%以下,说经过2017年到2018年的洗礼,只要负增长控制在两位数以内,就可以接受,这很尴尬。”幸运的是,个人保险业的表现下滑只是一个过眼云烟。历经沧桑,行业稳定而理性。
令人欣慰的是,寿险行业正呈现持续复苏态势。2018年,寿险公司的原始保费收入从上半年的两位数以上下降到11月底的一位数。产品结构扩展到保证型,包括大病保险在内的保证型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健康保险在保费增长与业务的比率方面表现良好,保费收入逆势上升。2018年前11个月,健康保险业务原保费收入5058.8亿元,同比增长23.22%。健康保险原始保费收入占个人保险业原始保费收入的20.4%,比2017年同期高出约4个百分点。分析师预测,以健康保险为代表的保底保险在2019年仍有很大潜力,健康保险保费将继续以超过行业的速度增长。
洞察变化,把握趋势
要探讨2019年寿险行业的发展趋势,监管是重要变量之一。随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合并,“三个计划”正式公布,监管力度下降,监管职能的延伸加强了监管体系的实施和检查。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紧缩政策可能已经基本清除。接下来,我们要注意如何把政策从纸上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据悉,一些地方银监局已开始主动联系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汇报工作,并建立沟通机制。在其他地方,银监局筹备组甚至开始对当地保险分支机构的风险进行调查,处罚结果已经公布。
一位来自一家中小型寿险公司的人士指出,目前,该行业的监管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支付第二代、会计准则和新的资产负债管理规定等专业后台控制规则都在向发达国家借鉴,这将对该行业产生很大影响。例如,一旦“为第二代支付”的新规定正式实施,行业平均偿付能力充足率可能面临压力;《会计准则第17号》的实施也可能影响整个行业原有的保费规模。这些影响对主要从事长期保证、高新业务价值和高定价产品的公司有利,但对中小企业极为不利。
对于各种新的监管规定,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金舟认为,“虽然每一项紧缩政策在短期内都会对行业产生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长期的痛苦总比短期的痛苦要好。”监管政策必须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保险消费群体的变化不容忽视,居民的保险意识不断提高,保险消费主体转向20世纪80、90年代后,保险需求的升级迫切需要保险服务的大变革。例如,公众希望通过健康管理提高他们的生活保健和疾病预防能力。保险公司应延伸价值链,深度介入客户日常生活,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养老、医疗、教育等服务,帮助消费者主动管理风险,改变风险发生的概率,实现被动承担风险向主动管理风险的转变。
快乐大于悲伤,锚定不变
中国的人口红利依然存在,消费者对保险的需求也在增长,这是一件“喜事”。央视财经频道《经济生活综合调查》显示,自2013年以来,保险在中国人的购买意愿中一直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截至2018年,保险已连续三年成为受访者购买意愿的首选金融产品。
保险销售渠道的状况应该是“喜忧参半”。网络保险的“威胁理论”尚未建立。据大型寿险公司称,代理团队仍是销售的核心。根据2018年上市保险公司半年度报告,通过代理渠道实现新业务价值的公司比例为:中国人寿85.5%,平安保险98.6%,太平洋保险100%,新华保险92.3%,太平保险95.6%。粗放型人力增长模式将逐步向高质量代理模式转变,以提高人均生产能力和政策质量。代理商逐渐适应了保底和长期储蓄产品的销售。
业内普遍认为,银行保险作为销售渠道的第二战场,没有很高的业务嵌入价值,包括一些大公司在内的保险公司表示,以后会减少对这一渠道的投入。然而,在当前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下降、负债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两大传统销售渠道的成本不断上升,给中小保险公司转型带来了巨大压力,中小保险公司在个人保险渠道上没有竞争力,主要依靠银行保险渠道盈利。
联合评级发布的《2019年中国保险业信用风险展望》指出,业务渠道的不断优化有利于促进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可能会加剧行业分化,中小寿险公司未来将面临一定的经营和财务压力。然而,业内一些人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当前的困境将迫使他们生存。
个人保险业转型的未来方向是什么?中国保险协会秘书长尚认为,新技术浪潮下的转型是真正的转型,而不是简单的商业模式修补。2018年的另一大“喜悦”是保险技术的授权开始从销售方面扩展到产品创新、风险定价、场景开发和承保索赔。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在寿险销售、运营、客户和风险管理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人身保险业的内外部环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保险的主体是追逐者和改变者。然而,保险应始终充分发挥长期担保的优势,有效转移风险,真正成为保障人民生活和风险管理的需要。
标题:2019年: 人身险业全面转型 险企突围须锚定舵稳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4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