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1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和河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河北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2018)。根据蓝皮书,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北京最高,河北次之,天津较低,建议京津冀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和交叉持股进行整合,提升三地经济水平。

京津冀上市公司发展不平衡

北京处于绝对优势

蓝皮书指出,京津冀上市公司治理质量发展极不平衡,北京处于绝对优势。河北与天津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天津和河北的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亟待提高。通过对北京、天津和河北上市公司总数的分析,蓝皮书发现,在2003年至2017年的15年间,北京上市公司数量从49家增加到282家,增幅最大;河北省从24个增加到51个,天津从12个增加到45个。后两者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北京。此外,通过对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指数分析发现,2003年至2017年的15年间,北京三地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指数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天津的公司治理质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处于中下水平,河北的公司治理指数略高于天津。

京津冀上市公司发展不平衡

京津冀三地上市公司的治理质量在三个行业中表现不同。北京仍是蓝筹股上市公司和高科技创新型上市公司的聚集地,而天津与河北仍有很大差距。然而,在分析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质量时,发现北京远远落后于天津和河北。

共同治理有助于协调发展

蓝皮书围绕提升京津冀地区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首先,京津冀地区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将促进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京津冀地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并购、交叉持股等方式缩小三地之间的差距。,构建良好的内外部公司治理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间产业整合和资本整合。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借助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熊安新区开发的宏观发展,促进京津冀地区上市公司的协调发展。

京津冀上市公司发展不平衡

第二,完善信息披露和应对利益相关者治理是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可以向投资者传递准确的信息,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进而提高公司估值和企业绩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然而,京津冀地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指数相对较高,但未能增加投资者信心。一方面,由于京津冀地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较多,或者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资本控股容易出现垄断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同时,国有控股公司在机制和制度上存在一些弊端,难以吸引机构投资者或受到中小投资者的青睐;另一方面,由于京津冀地区地处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较为严格,但许多信息披露是及时、可靠和准确的,这样投资者可以更加清楚上市公司的动态,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选择。因此,政府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时,应建立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制度,以增强民营企业或机构投资者的信心。

京津冀上市公司发展不平衡

第三,公司治理采用“共同治理”的新模式,实现与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和双赢。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较高的治理水平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增强企业的增长和发展潜力,包括股权扩张能力。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上市公司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然而,为了公益的公益行为导致企业成本过高,降低了企业绩效,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如出台慈善捐赠的减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地参与利益相关者活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还应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提升企业的声誉资本,从而提升企业价值。

京津冀上市公司发展不平衡

蓝皮书由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省新智库和河北理工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撰写。

标题:京津冀上市公司发展不平衡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4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