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8字,读完约4分钟

当你提到贵州的都匀,你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匀毛尖茶,无名桥镇的美丽风景,还是穿过这些云的螺蛳壳瀑布?在未驯服的戏剧里?

这一次,伴随着“骑在云端,发现多彩贵州”的大型古茶树寻根骑行活动,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从骑自行车的人的角度去探索贵州的一个安静的小镇都匀。

高原桥城,见证都匀的发展

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有高山、深谷和急流。适合人类居住的平地只能分布在狭窄的山谷中。都匀是一个大河谷,剑江蜿蜒穿过城市,使城市的河岸线蜿蜒而长,形成了一江两城十里剑江看运城的独特迷人景观。

为了防止密集的河流阻碍交通和城市发展,都匀人努力修建桥梁。无人点燃的“王鸿桥”西山桥是布依族、苗族、水族形式的风雨桥。交通系统配有观景平台和优美的人民支撑,满足市民的通行、休闲和娱乐需求。

白子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扩建和装饰而成为都匀桥的典范。关于它,都匀方言里也有一句顺口溜:“都匀桥头,汽车掉头,火车转圈,一条大蛇被踩死。”由于都匀山的道路陡峭,以前开往西南方向的火车不得不在山里绕道行驶。白子大桥和都匀旧火车站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超过200米,火车在这里掉头;当时,白子大桥是唯一一座直接通往都匀南北城市的跨河大桥,担心安全的重型车辆也在这里掉头,于是这种叮当声应运而生。

骑自行车的第三站:万车崔永我嗅到了都匀的新融合

目前,都匀有171座桥梁,其中24座在剑江上。从建设时间来看,新中国成立前只有7座桥梁,其余164座桥梁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从“桥城”的数字化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都匀的经济发展,而这座桥也是贵州交通建设的“缩影”,代表着贵州人民反抗封闭交通、积极走向世界的奋斗历程。

骑自行车的第三站:万车崔永我嗅到了都匀的新融合

在贵州,早年交通不便,原生态之美是“在内室中孕育,无人知晓”。但是现在,宽阔的公路网完全压缩了“千山峡谷”,让更多的人进入贵州。

骑在螺壳上闻着茶产业的新整合

9月2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自行车团队“骑在云端,发现多彩贵州”来到螺旋壳。螺旋壳位于都匀市以西15公里,海拔1738米。它是开普山的姊妹山,因其形似巨大螺旋的山形而得名。这里有许多山峰和山谷。最重要的是,螺蛳壳也是都匀毛尖茶的原产地。走在山里,路边的那些小灌木是著名的茶树。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每天泡一大壶茶,所以当你路过的时候,你可以要一杯茶。

骑自行车的第三站:万车崔永我嗅到了都匀的新融合

这一次,他们骑着螺壳找到了都匀毛尖。在茶园里,阵阵采茶的歌声不时飘进人们的耳朵里,听起来很愉快!一些布依族茶农也像城里人一样用手机自拍,展示他们的采茶风格。不时地,笑声和笑声来自茶园深处的布依族茶农。

顺着视线望向远处的群山,各种茶叶都是绿色的,绿色覆盖了采茶的布依族男女,而穿着大红衣服的布依族采茶姑娘就像一朵盛开在茶园里的鲜花,令人眼花缭乱。

想象自己是一只小船,风和日丽,一片叶子像平,在螺蛳茶山中漫步,享受着毛尖茶的清香,享受着片刻的宁静。

洛克山不仅是都匀或黔南,也是中国的洛克山。喜欢喝都匀毛尖茶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来到落克山,亲吻毛尖茶的芳香,在溪流中漫步,释放灵魂,让他们的生活深呼吸,感受一杯都匀毛尖茶的美妙是很重要的!

从与茶农的交谈中了解到,黔南州早在2013年就开始实施一系列发展茶产业的措施,以促进“茶游”的整合。以茶为主题,以茶资源为基础,以茶基地为载体,以市场为驱动力,以旅游为内容,以整合为目标,以产业化为导向,形成黔南州茶叶与旅游整合的经济链条,实现产业整合。同时,“住在茶园、喝茶、购买茶叶产品、欣赏茶景、体验茶俗”将贯穿于茶与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全过程。将茶园建设成旅游胜地,将茶叶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将茶民俗和茶文化打造成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以茶促旅游、以茶带旅游、茶与旅游互动”的整体格局。

骑自行车的第三站:万车崔永我嗅到了都匀的新融合

此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黔南将让普通百姓积极参与茶旅游产业,成为建设的主体,通过外国人的休闲旅游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从而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效益,实现良性循环。(图片由都匀市文化旅游局提供)

编辑:张洋

标题:骑自行车的第三站:万车崔永我嗅到了都匀的新融合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3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