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01字,读完约5分钟
近年来,成都市着力解决养老服务智能化水平低、资源共享不足、供需衔接不准确等问题。以动态养老的“护理地图”为切入点,以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创新构建“互联网加养老”模式,让160万老年人在家享受多层次、精细化、个性化的“一站式”养老服务。据成都市改革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市温江区、武侯区、金牛区、邛崃市、晋江区、庆阳区、金堂县等7个辖区(市)被确定为全国智能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绘制关爱地图,促进精准养老
“根据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调查,独居、空窝、残疾等。我们将绘制一张全市范围的养老金“护理地图”,整合老年人动态管理数据库、老年人能力评估档案、养老服务需求和养老服务设施。”成都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
首先,全面摸清养老服务的需求基础。各区(市)、县民政部门牵头,街道(镇)、村(社区)配合开展养老服务需求和老年人能力评估,摸清60岁以上最低生活保障老人、80岁以上老人、0+窝(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分布情况, 低收入家庭中的残疾老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中的老人,并整合相关数据。截至目前,“关爱地图”已收集了60岁以上老人126.5万人、80岁以上老人38.7万人、284个食品支持场所、243个社会助老组织等数据和信息。
然后,服务供需的精确对接同步推进。明确社区工作者、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和老年人家庭成员的责任,通过“关爱地图”帮助老年人获取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的位置、收费、服务等信息,并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就近的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日托中心、老年大学、餐饮服务点、医院和超市提供的养老服务。
然后精确匹配社区养老服务。基于“关爱地图”,实时展示全市养老服务的分布、物质条件、经济来源、养老服务需求、各类养老机构、社区日托中心等养老服务点,为优化全市养老服务政策设计提供有力支持,有效解决部分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床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实现养老机构“多建”向“精建”的转变。
建立共享平台,促进便捷养老
据了解,成都市财政对各区(市)、县补助30万元,引导各区(市)、县通过社会力量搭建养老服务“互联网+”平台,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统一、开放、有效的养老服务互动信息共享机制。
“关爱地图”的信息聚合功能吸引了2000多家服务机构报名,提供7×24小时贴心服务。该平台每天提供4000多项电话服务,分发200多份服务订单,使养老服务更加贴心。
依托“养老地图”,我们可以实时获取服务时间、服务地点、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消费和满意度等信息,确保养老服务基金的监管没有死角,不仅全面提高了老年人的获取意识,也使行政监管更加透明。
成都还建立了养老服务机构退出“关爱地图”的机制。通过线上线下服务的结合,推动服务机构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营造开放、公平、有序的竞争市场环境,促进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品牌链发展,提高优质养老机构管理效率。
创新的服务模式开启智能养老金
成都还积极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老年人通过佩戴智能设备、呼叫平台和扫描二维码,可以实现呼叫接入受理、服务供需对接、政府采购服务支付结算等数据感知能力,构建“数字养老院”。
一方面,鼓励特殊老年人群使用智能家居护理产品,结合人体感应、跌倒报警、智能床垫等硬件支持,建立健康数据文件和健康分析报告,利用大数据技术防范社区居家养老风险,加强老年人安全保障。
另一方面,通过为需要吃饭的老年人提供的“关爱地图”,提前一天找到最近的服务点,支付网上订餐费用,通过刷卡享受服务补贴,从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服务。2019年,成都大约有80万人提供餐饮服务。成都高新区只有童渊社区日托中心和紫竹社区日托中心通过这种模式每天为老年人提供180-200餐。
在探索为老年人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时,以易于老年人学习和操作的电视为载体,通过一键电视遥控器提供远程诊断和治疗、疾病咨询、慢性病管理、食品和药品提醒等服务;城乡社区的社区疗养院和日托中心利用网络作为平台,实现医疗专家远程会诊、医院远程预约挂号、方便医生开具处方等功能,优化老年人保健服务。目前,成都市已有380对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1224对医疗卫生机构与城乡日托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93家养老机构同时获得了《医疗机构许可证》。此外,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和中国电信联合建设了智能养老医疗服务系统,为老年人提供网上挂号、健康管理等医疗护理服务。
责任:吉爱玲
标题:成都:“关爱地图”让160万老人在家实现养老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