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589字,读完约14分钟
张大伟地图学
超级牛散三次标语牌疑虑浮动
李海·比奥的“三下”家庭充满了隐患
⊙记者戚豆豆○编辑全
2018年,在牛三张剑平家族的旗帜下,李海生物凭借“牛三概念股”的光环,走出了一波独立涨价的浪潮,这引起外界对公司的深刻剖析:一家被发现生产劣质兽用疫苗的“三劣”公司,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近年来财务报告不佳,这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吸引了张剑平家族的无偿收购?
在张剑平家族肆意招聘李海生物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粉饰股东”的隐性行为?在提高股价的过程中,超牛三允许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套现。这种默契背后有抽屉协议吗?公司的许多高级管理人员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还是有什么事情隐藏着?
疯狂标语牌
打开李海生物的k线图,2018年2月初为计划资产收购而停牌已成为公司股票市场和走势的分水岭:与停牌前的市场交易低迷相比,2018年4月初复牌后李海生物的日交易量明显扩大,并持续波动至2019年1月。
看着多次安抚的张剑平的家人,他们第一次购买李海生物是从2018年4月10日开始的,之后一直增持,2019年1月8日整体持股比例上升到15.37%。
换句话说,正是张剑平家族的肆意收购,彻底激活了李海生物的股份,也推动了李海生物逆市的独立趋势。
作为a股市场的热钱巨头,张剑平近年来染指了许多股票,并从中赚取了巨额财富。但这一次,很少有人带着李海·比奥的高调标语牌带着家人去战斗。
其中,2018年10月15日,张剑平、妻子、岳父方首先向生物发布了公告。那年11月中旬,张剑平把他的儿子方列为协同行动者。以上四人在今年一月初完成了李海生物的第三张海报。
必须提及的是,张剑平家族的大规模购买和持卡方式怪异等投资操作,客观上促成了李海生物员工持股计划在较高位置的套现。
2018年2月5日至7月16日期间,上证综指下跌超过18%,但在张剑平家族购买力的支撑下,李海生物的股价(包括停牌期间)逆势上涨近80%。结合相关信息可以看出,李海生物第一员工持股计划认购的李海一号所持有的1203万股上市公司股份已于7月1日至26日全部售罄。
据调查,员工持股计划的成本价为每股16.53元。当时,它进行了1:1的杠杆配置,购买了1203万股股票,花费了近1.99亿元。从还原的时间来看,这应该是一个损失。这带来了一个问题。就连公司的员工都不愿意推迟等待,选择切肉走人。为什么张剑平的家人逆势买入?
清洗白人股东
在梳理了张剑平家族投资李海生物的痕迹后,记者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股东流失”。
张建平的妻子方文彦是一个重要角色。2018年10月8日,她通过大宗交易首次购买了1360.17万股李海生物。根据李海生物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的信息,方文俊持有的股份数量(距离方文彦的名字只有一个字)正好是1360.17万股,因此方文俊应将上述股份转让给方文彦。
方文俊和方文彦有相似的名字,这让外界猜测这次大宗交易涉嫌亲属之间的股份转让。
据福云统计,方文俊和张剑平的家庭命运并不仅限于李海生物。根据多伦科技2016年度报告,方文俊、方、、张剑平在年底“收敛”在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此外,方文俊和张剑平的家人还有其他“一起前进,一起后退”的案例。
在投资李海生物的过程中,方文俊和张剑平也在2018年第二季度大举买入。截至2018年6月底,方文俊持有李海生物1340.41万股。
然而,问题接踵而至,方文俊和张剑平属于同一个阵营(很可能是彼此相关的)。那你为什么在第一张海报之前就突然把股份转让给了方文彦?
《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自2018年6月底方文俊持有李海生物1340.41万股以来,如果将他与张建平、方德姬放在同一个阵营,总持股量在9月中旬就已经接近标语牌。
“不管是方文俊、、方还是方,外界都把它当成了张建平的马甲。差别不大,但在和解之前转让股份必须是合理的。”据市场分析人士透露,方文俊的持股转移到方文彦只是截至第三季度末的静态持股数据。如果方文俊在第三季度大幅增持,然后减持,那么方文俊和张剑平家族的总持股量可能在增持后就越过了标语牌,甚至构成违规。至少方文俊的具体交易信息将在公告中详细披露。但是,如果相关股份在标语牌举行之前转移到方文彦,方文俊可以隐瞒相关交易数据,然后“冲掉”股份。
至于上述猜测是否属实,方文俊是否仍持有李海生物的股份?必须经过监管机构的验证。
记者还注意到,方文彦在2018年10月30日和11月7日也通过大宗交易转让了大量李海生物的股份,那么是谁转让给它的呢?难道这也和张剑平的家庭有关?值得挖掘。
玷污
牛三章建平在《已婚有子女》中贴出海报后,外界开始四处寻找大老板的投资逻辑,但都失败了。
《上海证券报》记者通过采访和调查发现,李海生物的基本面可以概括为三个“劣势”。
一个是劣势。李海生物主要从事动物疫苗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2015年,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然而,与其他疫苗上市公司相比,该公司规模较小,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处于劣势。
这可以从李海生物最近的表现中看出。自2015年成功上市以来,公司的经营业绩不仅没有改善,反而逐年下滑。数据显示,公司上市第一年(2015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75%;2016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10.34%;2017年,公司净利润增长30%以上,但扣除后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分别下降11.56%和3.59%。
另一方面,同行业优势企业的利润在同一时期都呈现出增长趋势。
近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文的股份、正邦科技等养猪企业,并告知他们没有购买生物疫苗。可以看出,海莉在这个领域处于相对劣势。
第二,产品质量低劣。公司产品多次被曝光不合格,甚至被认定为劣质兽药,公司擅自更换产品标签等违法行为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和处罚。
早在2015年首次公开募股时,该公司就因不合格产品受到监管处罚。据调查,2014年农业部第四次兽药质量监督抽检中,李海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20131006的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禽流感(h9亚型)(拉索塔毒株+m41毒株+WD毒株)三联灭活疫苗在药效试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中被发现不合格。根据《兽药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第(一)项,上海市农委拟认定上述产品为劣质兽药,同时责令该公司立即停止生产劣质兽药,罚款总额为246.36万元。
三年后,该公司再次曝光劣质兽药事件。这还能说是偶然吗?
2018年6月,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公布了对李海生物的行政处罚。经调查,为便于销售,李海生物组织工人剥离了3,812瓶“秋尔利”产品(一种新型活疫苗)(生产于2017年4月23日,批号为20170406)的原标签,并重新粘贴了生产日期为2017年11月4日,批号为20171108的标签。标签更换过程中损失了1,135瓶,实际更换了2,677瓶“秦尔利”产品。
随后,李海生物以20171108批次的名义,将2677瓶已更换标签的“沁尔力”产品混合成7460瓶,生产批号为20171108,并向农业部申请了批次签发证书,获得了批次签发文件。据报道,截至事件发生时,涉案的2,677瓶产品尚未售出。经核算,涉案产品单价为34.35元/瓶。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表示,李海生物违反了《兽药管理条例》第十八条第三款的规定,即兽药出厂前必须经过质量检验,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不得出厂。兽药应附有产品质量证明。禁止生产假冒伪劣兽药。为此,没收了2,677瓶劣质兽药;处以非法生产的劣药价值2倍的罚款(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兽药)。
“重新贴标签是非法行为。建议相关企业加强自律,呼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一家疫苗制造商的高管说。
那么,为什么李海生物经常违反规定触发监管红线?
从事动物疫苗生产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重新贴标签的奥秘:第一,延长疫苗的有效期。众所周知,疫苗的有效期通常从12个月到18个月,这是很短的。下游客户通常有自己的安全库存,不愿意购买即将到期的产品。上游制造商为了方便销售而更换标签,以延长疫苗的有效期。第二是改变菌株的标签。品种变化很快,新产品不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所以企业会冒险在老产品上贴上新品种的标签进行审批。第三是出售库存。产品销售不佳导致库存增加。对于过期产品,企业将更改日期标签并再次销售。
不难看出,清理库存和促进销售似乎是企业违规的两大动机。第三是糟糕的财务报告。这可以从公司存货的披露和处置中看出。
据披露,2016年、2017年和2018年1月至9月,李海生物的存货分别为4015.47万元、9963.75万元和1.47亿元。
另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是,《李海生物》2015年至2017年年报中的“存货跌价准备”和“存货跌价损失”栏都是空·怀特的。与同期同行业的两家上市公司相比,两家公司在销售业绩好于李海生物的情况下,均披露了不同额度的存货跌价准备/损失金额。
据记者了解,目前由李海生物推广的杨凌金海口蹄疫疫苗因性能不稳定、质量不佳于2017年被召回。然而,记者发现,该公司并没有披露这一点。出于这个原因,一些投资者质疑该公司在互动平台上的求职信的合规性。
2018年1月,李海生物在互动平台上回复:“公司尚未收到杨凌金海产品被‘召回’的相关信息,请参见公司公告。”尽管该公司没有对召回做出太多回应,但被视为未来业绩重要增长点的口蹄疫疫苗在2017年上市后仍无法盈利。截至2018年9月30日,杨凌金海的口蹄疫疫苗库存又增加了6000多万元。
兽医专家告诉记者,在动物疫苗行业,一些企业生产更多的劣质产品,这主要表现在抗原含量低和产品纯度不够。“抗原含量低,疫苗的防疫效果差。本品未经纯化,有许多副作用。注射后,动物可能会发烧、减少食物消耗、降低生产性能、流产,甚至死亡。”专家进一步指出,过期的疫苗是无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一旦发生疫情,他们就无法预防疫情,这将直接危害畜禽等动物,严重损害畜禽养殖业,甚至影响人类健康。
在此背景下,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积极加强兽药管理,严厉打击兽药违法行为。2018年12月20日,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发布第97号公告,根据《兽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严重违反兽药的行为进行了严厉处罚,包括“无兽药生产、检验记录或伪造、伪造生产、检验记录”。累计超过3批;制造、伪造兽用疫苗批签发材料累计超过3批的,依照《兽药管理条例》第五十九条的规定处理,吊销兽药生产经营许可证。
一家动物疫苗生产企业的负责人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生产劣质兽药是一种损害企业品牌声誉的违法行为。如果品牌被打破,销售就会被打破。从长远来看,企业的发展将陷入恶性循环,这是得不偿失的。”该负责人进一步指出,企业未能提供过期产品销毁记录也是一个问题,并建议监管部门从这一角度加强监管。
高管更替
与牛三对李海生物未来的乐观收购相反,不仅李海生物的员工持股以削减开支和清理头寸,公司高管也频繁离职。这是什么信号?
2018年6月中旬,公司董事兼总裁刘辞职,之后仅以顾问的形式继续与上市公司合作。
据报道,仅次于实际控制人的刘于2017年6月加入了生物。当时Bio说,刘有25年的畜牧兽医经验和20年的企业管理经验,所以刘一进公司就被任命为总裁兼董事。按照正常程序,刘目前的任期要到2020年12月13日才会结束。
因个人原因突然离开的刘刚刚开始。离职四个月后(2018年10月29日),王立峰因个人原因突然辞职。他在上市前加入李海生物,担任公司营销总监和副总裁。随后,2018年12月底,公司另一位董事朱青生也提出辞去其在上市公司的所有职务。
一位从事兽用疫苗行业的行业专家告诉记者,行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人才流失率要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之内。“如果上市公司的高管在一年内频繁离职,可能有个人原因,但也有重大原因。公司内部治理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海莉的生物还有其他不和谐的行为。
此前,李海生物在大规模购买理财产品的同时向大股东借钱的现象也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这在公司2018年2月3日的公告中得到充分体现。同一天,李海生物宣布,其控股子公司杨凌金海计划向其控股股东上海浩源追加总额为6000万元、期限不超过12个月的短期贷款。与此同时,杨凌金海从上海豪园借的另一笔贷款也于当天宣布展期12个月。
与缺少营运资金的杨凌金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海生物也在同一天宣布,将动用总额不超过4亿元的闲置自有资金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向外界传递一种“钱不差钱”的感觉。对此,李海生物解释说,公司控股股东多次以贷款形式向杨凌金海提供资金支持。
“但既然子公司缺钱,上市公司也不缺钱,为什么不把闲置资金以委托贷款等简单合规的方式借给子公司呢?为什么不让控股股东参与,引起不必要的猜测和怀疑?”一些市场参与者指出。
一方面,这是牛三的福气,另一方面,这也是公司业绩不佳的根本原因。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李海生物的许多异常现象折磨着公司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完整性。
“一些公司无视安全底线,试图通过重新贴标签甚至伪造将劣质疫苗和无效疫苗推向市场。这不仅是业务层面的问题,还暴露出一系列诚信问题。”一家国内疫苗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李海生物上市以来主要财务数据列表
年报和季报扣除非净利润同比增减营业收入同比增减存货备注
(万元)(%)(亿元)(%)(万元)
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为4136.79-42.53 1.96-17.93 14663.82(报告期末存货,下同)
2017年年报7989.75 -3.59 3.04 -11.56 9963.75
2016年年报8287.47 -14.43 3.43 8.45 4015.47
2015年年报9685.08 8.09 3.17 10.97 3408.8上市第一年
标题:超级牛散三度举牌疑云浮动 海利生物“三劣”家底隐患丛生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