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7字,读完约3分钟

现有的社会融资规模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相对充足的金融支持,其结构也发生了良好的变化。它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来加强金融监管,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数据,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长19.26万亿元,比上年减少3.14万亿元。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8%,增速比上年低3.6个百分点。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的下降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人担心,社会融资的增长率将继续下降,这可能使其难以为实体经济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支持。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没有足够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难以持续快速发展。那么,社会融资的规模够不够?需要注意的是,去年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稳步增长,增幅为8.1%,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创造了相对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6.17万亿元,同比增长2.64万亿元。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长期贷款稳步快速增长。不仅货币和信贷稳步增长,债券市场也开始回暖,债券融资大幅增加。公司债券年净融资2.4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03万亿元。各种渠道的资金汇集在一起,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相对充足的资金支持。

理性看待融资总量起伏(财经观)

从社会融资的规模来看,不仅要注意数量的增减,还要注意结构的变化。数据显示,去年社会融资规模中,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达到81.4%,为2003年以来的新高,表外融资大幅萎缩,表外资金回报逐步规范,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的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规模降幅更大。应该说,这是加强表外融资监管、严格控制房地产、地方隐性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等一系列政策的有力调控的结果。

理性看待融资总量起伏(财经观)

社会融资总量无法修复,结构也无法在一夜之间调整。“量”的波动只是调整期的痛苦。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坚持严格监管和稳定增长的平衡和协调,继续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在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背景下,资金不应泛滥,而应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从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和产能过剩行业,到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过去一段时间,在调整社会融资总规模和结构的过程中,金融监管从未动摇和放松。促进金融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也使金融体系本身逐渐摆脱疾病和佝偻病而保持健康。然而,这些资金就像水一样,它们是为了盈利。一旦监管放松,资金可能会分散到每个角落,也有可能再次进入高风险项目。因此,早期混沌控制的有效性可能会丧失,而金融机构强化基础、改善公司治理、构筑强大风险屏障的努力,以及企业收益的来源也可能会丧失。

理性看待融资总量起伏(财经观)

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还要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数据显示,1月7日,银行隔夜拆借利率迅速降至近年来的新低,表明大量资金已经存入银行系统。为了让这些资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私营和小微企业,它们需要被抽干。目前,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与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风险和利润状况不相适应。只有改变和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制度和新标准,银行才能取得突破,从而打开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大门。

理性看待融资总量起伏(财经观)

《人民日报》(2019年1月21日,第18版)

标题:理性看待融资总量起伏(财经观)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2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