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40字,读完约5分钟
今年将从北京毕业的范明告诉程叔叔,杭州的“性价比”更高。
这也是北京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想法,留在北京不再是毕业生的首选。
作为中国最主流的两所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流量基本上可以反映北京大学的情况。根据《2018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在所有签署了北京大学就业三方协议的毕业生中,选择在北京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39.47%,达到1038人,仍然是就业学生的主流。
2018年,北京大学毕业生流向各省
然而,从时间上看,过去三年北京大学毕业生留在北京的比例一直在逐年下降。2016年,北京大学留在北京的毕业生占46.2%,接近毕业生总数的一半;2017年,这一比例为41.68%,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而今年,这一比例降至40%以下。
清华大学的情况类似。在过去三年中,北京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留校率也从2016年的20.3%、47.7%和50.4%分别降至17.3%、39.9%和49.7%。
另外,从其他几所大学的情况来看,去北京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并不乐观,北京不再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2018年流向北京的毕业生比例
智联招聘的高级职业顾问李强表示,一方面,北京的高生活成本、环境、交通拥堵等因素逐渐影响了大学生的求职选择;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在其他城市有更多的就业选择。
就像范明的“成本效益理论”一样,“如今,年轻人更注重生活质量。相对而言,北京的生活成本太高,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现在我们的想法是在工作的同时好好生活。”
《孔雀东南飞》
另一方面,“北京”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即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甚至大量新一线城市的“魅力指数”有所上升。
先看上海,根据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上海对本地大学毕业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基本上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会选择留在上海工作,其中复旦大学在上海的就业率占73.86%。
复旦大学2018届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来源:复旦大学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程叔叔还注意到,在上海工作的复旦大学毕业生中,金融业占了很大比例。以2018年硕士研究生为例,选择金融业的比例达到23.44%,排名第一。这也符合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这个城市需要人才,毕业生需要工作。两人一拍即合,上海对当地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自然显现出来。
再往南,以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不仅对当地大学生有吸引力,而且流向广东的c9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例也在增加。例如,广东省毕业生就业率从2016年的18.58%上升到2018年的21.94%。其中,深圳表现出色,仅2018年就有472名毕业生在深圳工作,仅次于北京。
深圳作为创新高地,聚集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华为、腾讯、大江等知名企业对毕业生极具吸引力。一组数据:在程叔叔统计的11所大学中,每所大学的“最大雇主”是华为。作为华为的总部,深圳的“人才吸纳能力”可见一斑。
几天前,广州再次推出了一项新的人才政策,简化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家务处理流程。正如广东省体改院副院长鹏鹏分析的那样,在二线强市展开人才竞争的情况下,广州不会放松落户条件,吸引人才落户,城市竞争力也会受到影响。
新政的实施效果还不得而知,但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未来“南飞”还有另一个原因。
引入“新磁场”
更不用说“北至广州,南至深圳”了,这座新的一线城市正日益吸引着人才。
以武汉为例,2017年,“拥有世界上最多大学生”的城市精神喊出了“五年留住100万大学生”的口号,紧接着的措施是:聘请雷军等企业家担任“招聘顾问”;你可以在毕业后的3年内申请永久居留并获得文凭;只要你签了劳动合同,交了社会保险,你就可以安定下来。
日前,湖北省省长王晓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18年,湖北高校毕业生的比例将超过60%。今年的武汉市人大还透露,武汉在2018年保留了406,000名大学生,并计划在2019年增加250,000名大学生。
然而,从就读武汉大学的学生比例来看,2018年在湖北工作的本科生比例没有上升,而是略有下降。业内一些专家直言,“以生产为导向的非创新型产业结构不能保证毕业生的职位和需求,这是个痛点。”
让我们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为例。从2016年到2018年,在四川工作的毕业生比例分别为38.05%、40.48%和43.04%,在过去三年中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几年前,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些学生说“毕业后全班都去了深圳”,但现在,这种情况在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正在减少。
2016-2018年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主要流向统计
去年6月,《智联招聘2018大学生指南》指出,以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已成为吸引人才的“新磁场”,无论是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还是最终就业的实际吸纳能力。
据一些数据显示,在2018年应届毕业生眼中,新上一线有最高比例的预期就业岗位,占40.18%,同比增长2.68%。
“当代大学生视野更开阔,更注重自身的生活质量。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加和新上一线基础设施的改善,它们对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李强也分析了一下。
事实上,不管是哪所大学,集中就业的状态已经基本成为历史,毕业生的流动也变得更加分散。毕竟,随着越来越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毕业生在未来有了更多的选择。
标题:人才去哪儿了?这里有份1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图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2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