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90字,读完约7分钟
[摘要]以今年春节为例,卡特彼勒数据显示,四线城市的年货消费增速均达到55%,一线城市超过51%,二线城市超过54%,而五线城市也呈现增长势头,增速为53%。
"十五年后,让元宵节快乐快乐."作为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刚刚过去的春节反映了国民消费的新轨迹。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达到约1.005万亿元,同比增长8.5%,首次跌破两位数。据沈万红源研究团队分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的增长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年1月和2月的消费情况,将为全年社会消费增长率奠定基础。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将年初的社会消费增长率预测总结为“接近10%”:即地区间仍存在不平衡,农村和三个四线城市的社会消费增长率高于10%,城镇和一、二线城市的数据为8%-9%,总体增长率可能与去年第四季度持平。
“目前,四线城市已成为主要消费城市,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7年超过城镇,农村消费潜力巨大。”洪涛向《泰晤士报》记者指出,目前,消费升级的“慢消费”模式正在不断出现,并且在这个从“快”到“慢”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格局变得更加清晰。2018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比上年增长18.6个百分点,连续五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2019年,消费仍将是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动能之一。从国内需求的角度来看,近年来消费增长放缓的幅度明显小于投资。”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兼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对《时代周刊》记者表示:“尽管今年消费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但在整个经济中贡献率最高的格局将保持不变。”
消费升级进入了一个缓慢的时代
在春节黄金周期间,电影和旅游业这两大产业受到了广泛关注。
从电影的角度来看,《流浪地球》在整个春节期间的票房都处于领先地位,但其背后的消费市场却是喜忧参半,这体现在票价的上涨和观影人数的下降上。猫眼数据显示,今年春节的平均票价比去年增长了15%以上,票房累计超过58亿元。去年的总票房为57.51亿元;看电影的人数约为1.3亿,同比下降10%以上。
从旅游市场来看,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部数据中心)的综合计算,春节期间全国旅游接待总量为4.15亿人次,同比增长7.6%;旅游收入达到5139亿元,同比增长8.2%,客流10年来首次进入单位数增长。
对此,唐建伟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去年的高基数导致今年春节票房增长放缓;从旅游市场来看,它反映了更高质量的消费。中国旅游研究院和银联商务联合发布的《2019年春节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也指出,过去三年,春节旅游消费指数持续增长,从2017年的113.9上升到115.4。其中,高品质住宿设施消费者的增长率在次年超过35%,今年春节同比增长率高达45.3%。
此外,商务部在2月10日发布的春节黄金周市场报告中指出,今年春节商品消费更为重要,传统年货、绿色食品、智能家电、新型数码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销售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安徽和云南重点监控企业家电销售增长15%左右,宁夏重点监控企业通信设备销售增长14.2%。河北省保定市和湖北省潜江市的绿色有机食品销售额分别增长了40%和18.6%。
消费拓展的许多领域去年也表现突出。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8年,流通业实现增加值11.7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市场主体比上年增长10%;吸纳就业增长8.5%;税收贡献增长10%左右,为稳定增长、调整结构、造福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四层城市反击并迎头赶上
去年以来,社会上的许多热点话题,如争取更多、共享经济和“实现樱桃的自由”,都指向消费升级和分层。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和内部结构的优化,新的商业形式的诞生和不同消费群体的出现逐渐浮出水面。
郭进证券消费升级与娱乐研究中心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年轻的单身群体正成为未来中国消费趋势变化的重要风向标。从消费特点来看,方便、自我满足、精神追求和自我完善是未来的主要消费方向。此外,目前国内中等收入人口已增加到约4亿,这为消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4亿中产阶级消费规模大、消费水平高,代表着新的消费发展方向。”洪涛说。
值得一提的是,四线城市正逐渐成为拉动消费的主力军。以今年春节为例,卡特彼勒数据显示,四线城市的年货消费增长率达到55%,超过一线城市的51%和二线城市的54%,而五线城市也呈现增长势头,年货消费增长率达到53%。摩根士丹利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邢也写道,四线城市居民消费将在2017年15万亿元的基础上翻两番,“到2030年达到45万亿元,成为未来十年的消费主力军。”
“上去容易,下去难,这是刚性消费的体现。总体而言,消费总体上在不断升级,这一势头将继续下去。”从消费到宏观层面的反映,唐建伟认为“地区差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这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反向的空空间”
双“福”促进消费
中央政府提出的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大致有三个时间节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新年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分析并指出:“政府首次提出扩大内需可以追溯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第二个重点是十年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今年,美国的贸易单边主义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扩大内需是我们发展的根本动力。”
2019年,在中央政府加强反周期调控和财政货币政策双重扩张的要求下,促进消费的政策将陆续出台。1月2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了《进一步优化供给、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促进国内市场形成的实施方案(2019年)》(以下简称《方案》)。规划从汽车消费、城市消费、农村消费、新产品消费、优质供给和政策体系等6个方面提出了24项政策措施。通过补贴等优惠政策,符合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形成和消费的稳定增长。
此外,一些专家指出,在“更大规模”的减税和减费以及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双重祝福下,今年的消费需求可能会增加。唐建伟说:“减税和减费对消费影响的关键是看个人所得税的进一步改革。”“总的来说,这次税制改革将产生1000多亿元的减税效果,如果它最终能够反馈到居民的收入中,促进消费支出,它将对全年的消费乃至经济增长起到支撑作用。"
2月12日,商务部市场营销司副司长王斌在2018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促进消费的核心是紧紧围绕中央政府促进国内市场形成的总体要求,积极落实《意见》和《计划》,加快落实2019年消费升级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促进消费市场平稳增长。王斌透露,今年4月,商务部将召开全国专题会议,推动实施。主要措施包括:改善城市消费、促进农村消费、补短处、强化薄弱环节、扩大服务消费、创新流通方式、优化消费环境;推动引入商业信用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办法;制定电子商务企业信用档案评估标准。
“将来,消费的有效性会更强。依靠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消费将变得更加准确。”洪涛指出,精确消费将同时推动精确流通和精确生产,这种推动作用会越来越强。“因此,未来的消费增长率肯定不同于过去的井喷式发展,而是逐渐趋于稳定。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有效性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标题:消费升级进入慢时代 三四线城市逆袭赶超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