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02字,读完约3分钟
2018年爆发的债券违约潮仍有蔓延迹象,证券公司债券质押融资回购业务也面临严峻考验。
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第四季度以来,部分证券公司代表客户开展质押式回购交易,由于部分债券的标准票面转换率降低,客户无法补足资金和质押,也导致中国结算资金持续短缺。经纪人也不得不紧急灭火,并用自己的资金提前支付。目前,一些证券公司已经暂停债券质押融资回购业务。
经纪业务模式债券质押融资回购业务是指经纪客户在营销单位证券公司进行回购交易时,证券公司作为中国结算的结算参与人,必须承担担保交割义务。所谓保底交割,是指如果客户账户资金不足,在到期时扣除融资本息,证券公司需要为客户提供资金。
今年2月,一家证券公司的经纪客户进行债券质押融资回购时,质押券的标准券转换率降低,资金和质押品无法补足,导致标准券利用率过高、资金短缺和资金违约,违约金额超过2000万元。上述紧急情况发生后,经纪人首次用自有资金支付货款和收款。目前,欠费状态已经解除。
据了解,去年第四季度,经纪业务模式下的债券质押式回购业务风险事件较多,具有一定的行业共性,原因也多种多样。
首先,自2018年以来,债券市场整体信用风险形势严峻。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2018年有124只债券违约,违约主体数量和违约债券金额均创历史新高。自2019年以来,31只债券也违约了。
在债券违约的背景下,如果质押券违约或质押券标准债券的转换率降低,风险很容易传导到回购融资主体,单个债券发行人集中度过高的回购融资主体会出现标准债券使用率过高、债券持续短缺甚至债券回购违约等风险事件。目前,大部分回购融资实体都是私募股权基金产品户,其偿付能力非常有限。在有风险的情况下,证券公司往往需要为此预付款项。
二是证券公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公司根据经纪业务管理债券回购交易,这并没有被充分评估为融资业务的一个特殊风险点。一些公司根据自然人客户管理私募基金产品,缺乏事先的尽职调查和风险控制,以及与风险程度相匹配的流程。
第三,不排除一些债券发行人利用证券公司恶意套现债券。据业内人士分析,部分债券因资质较差难以顺利发行,因此发行人秘密成立特定的私募股权公司进行自我购买,私募股权公司将债券拿到证券公司进行质押式回购,从而实现了债券的变相套现。在这种常规下,经纪人被动地成为一些债券的接受者。
上述情况促使证券公司大力加强债券质押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上述在今年2月有欠款的证券公司对本公司在运债券质押融资回购业务进行了风险调查,并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经纪业务中债券质押融资回购业务风险管理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客户准入审核,提高标准债券利用率等风险控制指标,控制质押券集中度,改善债券仓储条件,暂停高风险客户回购业务的开办权等。,有效防范和控制质押式回购交易的结算风险。
据报道,一些证券公司已经暂停这项业务。据业内人士透露,许多证券公司通过自有资金提前收付,一些证券公司决定暂停此项业务,以控制券商模式下债券质押融资的回购风险。
仍在开展此项业务的证券公司也紧急加强了风险控制措施,如控制质押券集中度、控制单个客户融资回购规模、改善债券仓储条件等。
标题:连续欠库事件拉响警报 部分券商暂停债券质押式融资回购业务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0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