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8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记者高应

“我去过很多地方,这个城市是最年轻的。太美了,人们一见钟情……”著名诗人艾青曾称赞新疆石河子为“戈壁之珠”。

今年春天,记者来到石河子市,一个新的军事垦区,采访,体验她的变化,感受她的全新面貌。

城市绿地面积2580公顷,公园绿地面积34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八个主题公园遍布石河子,初步形成了“公园城市”的格局。

92岁的老人何善德每天都坐免费巴士去休息广场。他17岁来到新疆,后来成为第一代拖拉机手。这位老军垦者坚韧、时尚、乐观,透明的智能手机外壳后面有一张身着军装、佩戴军徽的照片,这是他一生的骄傲。

休息广场被树和花覆盖着。跳舞、下棋、唱歌、放风筝、休息和提神……这个巨大的广场五彩缤纷,适合运动和安静。

广场上的许多老人都在走“故事会”,他们满怀激情地向记者回忆起辛勤劳动、植树造林、开垦荒地的情景。“幸福来自奋斗”——老人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

如何在戈壁沙漠中染石河子?“树痴”王给出了答案。

1961年,王从山东青岛来到石河子做绿化工作。没有土,他和他的同志们开着解放牌卡车到远处;地面太硬,用铲子在“石板”上砸出一排排树坑;没有水,挖沟和修建运河...一年到头。

"给我一片戈壁和世界上的一片绿洲."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军垦人民实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

如今,当地人对树木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树木之间挂晒衣绳会遭到居民的批评和反对。

王说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种树。他甚至让他的三个孩子从事植树造林。"植树是千年计划,应该代代相传."。

在聊天中,王提到的“奉献”最多。这是老兵团的共同骄傲。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石河子的变化不仅仅是城市的面貌,还有耕作方式。

前来参观的人们回忆说,以前每一个繁忙的农忙季节,这片土地都会呈现出数千名士兵的壮观景象。如今,在石河子的几十万亩农田里,除了播种棉花种子的大型智能播种机,几乎没有一个工作的数字。

记者看到春耕拖拉机甚至不需要人工驾驶。它只需在驾驶室的北斗导航屏幕上输入数据和方位,就可以在田间自动来回穿梭,一次完成播种、铺膜和覆土八个过程。

“农业机械和工具都是靠北斗导航定位的。行驶路线上有卫星导航。棉籽的数量严格控制,一穴一粒。精度高,效率高。播种路线的误差在1公里以内不超过2厘米,每天至少播种100亩,省时省力。也便于后期实施采棉机采棉。”大种植园主周润说。他去年成立了一个农业合作社,依靠合作社的46台大型农业机械管理了22000亩农田。

记者蹲点手记:感受“戈壁明珠” 崭新容颜

目前,周润的工作是坐在离耕地几公里远的一个合作社里,盯着电子显示屏,及时获取温度、湿度、风量、降雨量以及土壤湿度、虫害和灾害的预警信息。

这只是兵团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这个边疆小镇也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新疆天业集团开发的节水滴灌技术成本较低,可以让滴灌走进普通百姓的家庭;农业科学院开发的大型农业机械使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以创业园为基础的企业孵化器孵化出了更多生机勃勃的小微企业...

记者蹲点手记:感受“戈壁明珠” 崭新容颜

石河子创业孵化园的“新疆三代”孙侯醒来,创办了一家智能安防公司;邵管理着拥有50万粉丝群的自媒体《石河子微生活》;薄晓玲放弃了在南开大学教书的机会,和丈夫一起来到了石河子大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这座年轻城市的活力所吸引。

记者蹲点手记:感受“戈壁明珠” 崭新容颜

在记者逗留期间,是清明节。在军垦博物馆前,鲜花环绕,庄严肃穆,王镇将军的雕像上满是手持鲜花的年轻人。

“饮水不忘打井,兵团精神代代相传。”这时,记者解读了石河子的转型与创造的密码。

标题:记者蹲点手记:感受“戈壁明珠” 崭新容颜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9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