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9字,读完约4分钟

□许金鹏陈宇轩王晓丹

在深港相连的地方,一条经历了喧嚣与沉寂的老街,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热潮中再次扬帆起航,正朝着高品质发展的新征程进发。

中营街,曾经的“边陲之地”,曾经的“购物天堂”,在时代的浪潮中经历了几番沉浮,见证了百年民族的命运和对外开放的辉煌历程。

“一街两制”:实现“购物天堂”

从深圳盐田区沙头角进入中英街,一个标有“中英街”字样的黑白街道标志矗立在一家香港商店的门口。街道标志下的方形界桩边缘已经磨平,“中英边界”几个字依稀可辨。界碑现在是中英街最受欢迎的景点。1899年3月,清政府和英国划定了新界北部的边界,沙头角被分为两部分:“中国边界”和“英国边界”。由于两岸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这条沿“中英分界线”形成的中英街长约250米,宽约三四米。

一条街的前世今生

沙景涛生于1946年,是这个村子的本地人,他记得小时候,在中英街的内陆有一个人口稀少的小村庄。大多数村民以农业和渔业为生,而香港那边有许多商店,生意兴隆。

当时,中英街有一家国营商店,沙景涛高中毕业后当了店员。正是因为这种“经商”的经历,他在改革开放之初被派往沙头角镇新成立的“企业办”从事招商引资工作。

发展经济已成为沙头角的中心任务。引进外资、开工厂、发展企业……在描述这一发展过程时,沙锦涛的骄傲溢于言表。

沙头角率先举起了全国商业和贸易改革的旗帜,使中英街成为当时改革开放的前沿他说。

20世纪80年代,中英街因其毗邻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免税优势而成为“购物天堂”。面积只有0.17平方公里,高峰期一天就有10多万游客涌入。

沉浮:见证对外开放的发展

如今,中英街已经是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一个有百年历史的界碑、一个宣扬爱国主义的警铃、一个展示深港互市旧物的博物馆、一个具有客家特色的鱼灯舞,都成了中英街的新“名片”。

2003年7月,国务院对内地居民赴港旅游实行“免费旅游”,让内地消费者体验真正的“购物天堂”。中英街的客流量持续下降,从高峰期的每天10万人下降到不足1万人。

2005年,沙锦涛开始了新的工作,担任中英街社区居委会主任。当时,他每天都在担心“造假”。由于客流减少,一些商家为了维持利润动了歪脑筋,中英街一度成为假冒商品的代名词。

在沙景涛看来,中英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英街的窗口功能逐渐丧失,衰退不可避免。

“现在只要手里有手机,什么都买不到?哪一个是去中英街的?”沙景涛说。

“潮”城市的崛起:融入大湾区打造新潮流

组织交流和访问,支持传统民俗的发展,匹配深港两地的商人……现在,70多岁的沙景涛依然忙碌着,他的新身份是香港盐田联谊会会长。

友谊协会自四年多前成立以来,已经发展了4000多名成员。让会员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员交流的“粘合剂”是沙锦涛的心愿。他希望为中英街和沙头角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推动下,沙头角再次成为“热点”,呈现出新的上升态势,并被赋予一个新的位置——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这是2019年深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

深圳市盐田区区长杨军介绍,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将以“旅游+消费”为主体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旅游的发展典范,整合跨境旅游合作区、国际贸易消费先导区、深港试点平台和大湾区深度合作示范区。

“沙头角曾经是深圳乃至全国的‘潮人’。”现在要跟上大湾区建设的新“潮流”,再迈出一大步。”沙景涛说。

数据显示,2018年,沙头角所在的盐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2.76亿元,同比增长7.1%。以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金融、高端航运服务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第三产业占比接近86%。

“盐田区与香港山水相连,人文相连,经济融合,以中英街为核心标志的沙头角地区具有深港合作的独特地理优势。我们将把握发展趋势,抓住历史机遇,努力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蓝图。”盐田区区委书记陈清说。

标题:一条街的前世今生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8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