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3字,读完约3分钟
打开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我与科技庭院的故事》。扉页上写着:“衢州,我来了!”五个字映入眼帘。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来到了农村,在这里扎根并成长的照片被写在了纸上。
农村是什么样的?在曹的印象中,农村是一幅图画:一片土地,一头牛,一个犁和一个老农。
2009年我第一次来到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曹觉得生活突然变了,没有了喧闹的操场,安静的图书馆,琳琅满目的便利店,没有了停在海边的出租车,这里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这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整洁的树林,金黄的小麦,淳朴的村民,新鲜而简单的方言。”曹说,关于农村的画面在这一刻突然变得立体而真实。
在衢州的麦田里,导师和曹握着沉重的手,带着委托和期待。
“到达农村后,你必须先把自己变成一个农民,然后才能成为一个理解和服务农民的科学家。”李晓林的话,曹国鑫始终牢记在心。
就这样,把自己献给了屈周和广大的农村。从硕士到博士,他在那一年继承了老一辈农业大学人的精神,并在这里呆了六年。
作为第一个进驻小科技学院的学生,没有“实战”经验的曹,实际上是很尴尬的:“虽然技术理论已经经过检验,但是直接用在农民的土地上。效果如何?说实话,我心里没有底。如果我减少生产,该怎么办?”
这时,曹意识到推广农业技术最难的是赢得信任。
曹从2009年到2014年,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广普及”的理念,为当地农民提供小麦、玉米生产全过程的指导和服务。除了正常的实地调查,他还动员农民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反馈者,这样当问题出现时,他们可以立即给出解决方案。
在推广玉米晚熟技术时,曹选择了最“费时”的方法——巡视田地,看到后说服一户人家,并教给他们晚熟技术。最后,示范基地近万亩玉米的收获时间推迟了一个多星期。这项简单的技术帮助农民直接增加了100多万元的收入。
有了与农民打交道的经验,曹开始考虑在村里培训,重点解决农民的生产问题。
“我提前准备了讲稿和十几份ppt,却被告知当天在婚礼现场进行第一次培训。”现场一片嘈杂,没有说清楚就匆匆关门了。”曹回想起那次经历,不好意思地摇摇头。“那时,我意识到我的眼睛很低,我意识到训练不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农民真正需要的是满足他们实际需要的基础培训。”
从第一次到第十次到第n次,曹慢慢告别了艰涩难懂的术语,开始以“问题意识”为农民解决困难。他还拿起一支笔,记录了屈周的每一部作品和每一次成长。
2009年6月30日,曹在衢州的日记从这一天开始,小学生的工作日记也从这一天开始。一笔一画,整个作品。
现在,十年已经过去了,小的工作日记已经被编辑成几十卷和很高的书库。他们记录了衢州的每一点变化,也见证了小学生一步一步的成长。
2016年毕业后,曹去了企业。在被问及原因时,他说:“我想把科技小院的模式带到企业进行试点,努力用产品、技术和资金的优势为更多的农民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在过去的10年里,小科技学院先后迎来并送走了一批像曹这样的农业大学学生,以及麦田、玉米地、葡萄园、苹果园、农场等。,所有这些都分散在衢州的村庄。如今,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主体、其他涉农大学参与的小庭院已经燎原。已经在23个省建立并发展了100多个小型科技园区。他们用脚测量土地,在土地上写论文,用青春书写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的奋斗故事。
《人民日报》延伸阅读(2019年6月3日04版)
标题:“先要把自己变成农民”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7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