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1字,读完约4分钟

10日,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腐败的谣言在香港证券投资界爆发:前香港证券交易所高级上市部与保荐人和律师一起,在新股审批过程中“放水”,或协助30多家不完全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通过审批。上交所首次向HKEx报备,HKEx回复称,HKEx是一家受到严格监管的上市机构,已建立有效的内部流程和机制,包括上市审批程序。有效的机制确保HKEx的运作保持高度的诚信和职业道德,包括处理任何不当行为。

港交所IPO贪腐传闻 牵出港股“造壳”产业链

杜克资本(Duke Capital)投资总监杜宪杰表示,香港的ipo审核制度不是一种“登记制度”,而是一种“双重备案制度”,即HKEx和香港证监会共同批准ipo。然而,事实上,香港证监会很少干预IPO的总体审批,而HKEx在检查IPO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到HKEx,首次上市审批由上市部进行。上市部获批后,主板公司将须由上市委员会聆讯,而创业板公司将直接办理有关手续。「在正常情况下,上市委员会很少拒绝上市科批准的公司,即使这些公司被发回重审,二审亦可能会通过聆讯。因此,一旦公司达到最低上市门槛,上市部门在决定ipo成败方面就有了更大的发言权。”

港交所IPO贪腐传闻 牵出港股“造壳”产业链

2018年,共有218只新股在香港上市,创历史新高;首次公开募股筹集的资金总额达到2880亿港元,居世界第一。然而,在2018年,港股新股的突破率高达70%。分析师认为,投资者难以在港股中赚钱的原因之一,可能与港股的“造壳”和“炒壳”有关。

港交所IPO贪腐传闻 牵出港股“造壳”产业链

在香港股市,一直都有一群“造壳”和“炒壳”的资本玩家。它们促使一家公司获得上市地位,主要是为操纵股价获利和上市后“卖壳”铺平道路。空壳股票上市往往伴随着“飞来飞去”,即坐在市场上,即参与配售的股东都由银行家控制。在高度控制的情况下,银行家可以很容易地操纵股票价格来获利。据报道,在“飞来飞去”的操作中,银行家已经投资了数千万甚至上亿,而且利润往往是以倍数计算的。

港交所IPO贪腐传闻 牵出港股“造壳”产业链

“在造壳项目的实际操作中,银行家对时间周期有严格的规划,而上市审批是最不确定的部分。银行家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杜宪杰告诉记者。

一位投资银行家表示,香港一家本地餐饮集团曾提交上市申请,上市部门向该公司反馈,要求其纠正采购流程以及食品原料的物流和仓储。如果完全符合合规要求,该公司可能不得不花费数千万,上市过程将被推迟半年以上。在向上市部相关人员寻求通融后,该公司只做了小的整改,并承诺以后会改进,即“放行”。

港交所IPO贪腐传闻 牵出港股“造壳”产业链

据一些市场消息人士透露,参与传言的“上市公司前高管”在过去几年基本控制了HKEx所有建筑类股和餐饮类股的ipo审批。

“在所有ipo审批中,本土建筑类股和餐饮类股都是银行家做壳的首选,因为这两类公司业务相似,竞争充分,最依赖上市部门的主观判断。此外,一般来说,这两类公司很难在其他交易所上市。”杜宪杰说道。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收集的数据,2013年至2018年,共有123只建筑和餐饮类股在香港上市。截至6月6日,其中89只为股价低于1港元的“仙股”,14只股价低于0.1港元;自85家公司上市以来,累计增幅一直为负值,其中18家公司跌幅超过80%;93只股票筹集的资金净额不到1亿港元,50只股票是不需要上市委员会听取意见的创业板股票。此外,其中15家公司在过去6年中更换了最大股东。

港交所IPO贪腐传闻 牵出港股“造壳”产业链

尽管香港股市出现了ipo丑闻,但许多市场参与者对《上海证券报》表示,个别监管机构的问题不会影响他们对香港上市系统的信心,而香港交易所的一线审批仍有其优势。“无论是审批制度、登记制度还是双重备案制度,只有使上市审批程序更加公开透明,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上市过程中的寻租舞弊。”杜宪杰说道。

港交所IPO贪腐传闻 牵出港股“造壳”产业链

事实上,近年来,香港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一直致力根除“空壳股”的毒瘤。2018年6月,HKEx就借壳上市和持续上市标准进行了咨询,其中打击“空壳股”的三项措施包括严格ipo和严格防止“造壳”。此前,香港证监会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曾就改善上市监管的决策和治理结构进行过联合磋商。

港交所IPO贪腐传闻 牵出港股“造壳”产业链

6月10日,HKEx股价未受传言影响,走势非常强劲,收于258港元,上涨2.95%。

标题:港交所IPO贪腐传闻 牵出港股“造壳”产业链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6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