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70字,读完约8分钟
当代科幻小说的繁荣不仅是中国快速现代化的文化映射,也是中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文化伴随现象。科幻创作的主题不断丰富,主题和内容更加多样化。近年来,科幻小说在融合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美学精神的延续。
目前,中国的科幻创作不仅在地理环境、语言习惯和社会景观上深深打上了中国的烙印,而且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国人从当代视角想象世界和未来的方式,构建了中国独特的科幻美感。
近年来,科幻小说在中国方兴未艾。作为国家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文化诠释,科幻小说在帮助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作用。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以尖端科技为基础,拓展文学想象,弘扬中国美学精神,关注人类未来和命运,肩负时代责任,增强世界影响力,勾勒未来中国的美好图景,成为世界科幻地图上的一个亮点。
团队在成长,创作在蓬勃发展
当代中国的科幻事业正在全面推进,以小说创作为主要任务,影视、舞台剧、主题公园、城市展览等产业异军突起。在这一热潮中,中国科幻创作团队在0+之前成长起来,其创作成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首先,创造的数量和产值持续上升。从2016年至今,中国每年出版的科幻小说超过350部,是2015年的三倍。2018年,科幻图书总代码为12.5亿元,比上年增长50.6%,科幻期刊代码近4000万元。除了传统出版物,数字阅读和音频阅读也在快速增长,其产值约占科幻阅读市场总产值的1/3。根据《2019年中国科幻产业报告》,2018年中国科幻阅读市场总产值约为17.8亿元,同比增长83.5%,仅2019年上半年科幻阅读产值就接近13.8亿元。未来,科幻创作的数量和产值将保持强劲势头。
第二,创新人才梯队形成,新人大量涌现。目前,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力量主要由两大群体组成:以60后和70后为主体的新一代中国科幻作家,写作风格稳定,叙事宏大,带有古典科幻的烙印;以80后为主体的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创作风格活泼多样,善于从细微处发现新的思想。近年来,通过征文比赛、科幻小说奖等方式,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创作质量的青年科幻小丛书。他们将体裁文学的特点与当代文化,尤其是网络流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新了他们的写作风格,为当下的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增添了一抹亮色。
第三,出版渠道不断拓宽,与严肃文学的互动得到加强。中国科幻不仅给世界科幻带来了独特的美学,也给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新的品质。权威的文学杂志,如《人民文学》,出版科幻小说,严肃的文学作家将科幻元素融入他们的创作。中国科幻已经从最初的努力转向严肃文学,转向严肃文学,积极寻求与科幻的融合,实现创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除了传统的图书出版和期刊发行,各种科幻网站和科幻公共账户也成为近年来科幻小说的重要出版平台,为科幻创作团队增添了活力和后劲。
立足前沿,丰富多样
当代科幻小说的繁荣不仅是中国快速现代化的文化映射,也是中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文化伴随现象。除了写传统的热门话题,当代中国科幻小说还立足于尖端科学技术,想象技术如何改变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并讨论迅速变化的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价值观的改变。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尖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科幻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AlphaGo击败许多围棋大师的消息并没有从公众视野中消失,AlphaGo Zero已经击败了它的第一代版本。如今,人工智能被应用于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这使得日常生活更加方便,但也引发了公众对人工智能能否最终取代人类的担忧。基于此,科幻作家以独特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回应隐藏的问题,并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姜波的《机器之门》描绘了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在小说中,两者的结合是适应未来新世界的最佳方式;在阿奎的《与机器人同行》中,人工智能不是冷血的机器,而是与人类合作完成任务的伙伴。
宇宙探索和终极思维仍然是科幻小说创作中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中国的各种航天成就使得诸如月球火星探测和建立空站等科幻描述即将成为现实。科幻作家不再满足于以泰空的普通史诗风格讲述故事。他们更渴望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在仰望星空时能够超越日常经验来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幻小说实现了古典哲学思维的当代转型,旨在用话语建构的思维实验来缓解人类面对浩瀚星空时的渺小感。无论是王晋康的《逃离宇宙母亲》、《宇宙水晶蛋》还是《天堂的日子》系列,他们都试图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这个终极命题。
科幻创作也努力从独特的角度探索社会现实。例如,在7月,《星星》采用了双线叙事手法,不仅讲述了反恐冒险的故事,还展示了一线研究者的生活状况。科幻小说站在遥远的未来去解释现实,并以一种新奇的疏离感来实现对某些问题的认知。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科幻创作的主题在技术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不断丰富,主题和内容也更加多样化。近年来,科幻小说已经摆脱了技术至上和奇观展示,在融入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美学精神的延续。
中国的美感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回答什么是中国科幻小说。中国科幻的世界影响力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被翻译和引进海外。如何确立中国科幻的独特世界地位尤为重要。目前,中国的科幻创作不仅在地理环境、语言习惯和社会景观上深深打上了中国的烙印,而且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国人从当代视角想象世界和未来的方式,构建了中国独特的科幻美感。中国科幻小说的这种美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免费和长时间线。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科幻文学是纯粹进口的。事实上,科幻元素早已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显露出来。例如,偃师在《列子·唐雯》中创作的木偶仍然符合科幻小说异化认知的学术定义。当代科幻创作不必拘泥于时间,而是可以属于未来和现在,也可以属于过去。五千年的文明是在空时书写的。钱莉芳的“天意”和“命运”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与其他国家相比,尤其是那些历史较短的国家,中国科幻小说在时间线上的可塑性更为充分。
清晰的中国文化身份。直到21世纪初,中国科幻小说在人物命名和塑造、故事背景和叙事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西方特色。目前,中国科幻创作正在有意识地探索本土表达:它不再简单地模仿欧美作品中个人英雄主义的角色,而是描述了中国社会中更多的普通工人;人物不再需要去国外旅行,他们还可以在贵州田燕和文昌航天发射场制作充满张力的故事;小说不再强调鲁莽的冒险精神,而是重视规则的力量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近年来中国科幻作家加强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想象世界和未来的方式完成了从需要他人认同到自我认同的转变,这与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密切相关。
深厚文学传统的延续。与近年来中国科幻小说的迅速崛起相比,西方科幻小说已经逐渐衰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西方读者已经厌倦了传统的科幻小说叙事,他们希望看到具有其他文化和民族特色的科幻作品。近年来,雨果奖对东方作品的偏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这方面,中国科幻的崛起得益于当代科幻与文学传统碰撞时不断变化的惊喜,这在其他文明的科幻作品中是罕见的。年轻的编辑费德华、夏甲、梁青三等善于用当代的笔法重构古代神话、晚清民国的古典诗词和小说,给中国和世界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
同时,与《星际穿越》等西方科幻电影相比,中国科幻电影《漫游地球》表现出独特的中国乡愁。刘洋的《火星孤儿》凸显了坚守规则、坚持与高考文化符号抗争的力量。陈秋凡的《巴林》,通过把镜像描绘成一个模仿者,最终实现了他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和解。这些永恒的主题构成了中国科幻小说独特的精神价值和中国科幻小说在世界上独特的美感。
伟大的成就和光明的未来。在当代科幻热潮中,人们仍然需要在坚持类型学特征的同时,提高文学表现力,培养后备力量。创作热潮证明,科幻小说是一种适合时代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可以观察传统和过去,还可以展示和审视这个时代的可见现实和预期未来。中国科幻小说将不辜负世界的期望。(正文/北京师范大学韩笑分校)
《人民日报》(2020年2月14日,第20版)
编辑:张洋
标题:展示基于尖端技术的美丽图片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