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7字,读完约3分钟
■观察
■王楠
世界银行对现代经济史的研究表明,开放、透明和信息自由流动是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中国改革开放后,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然而,为了产生新一轮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剩余,海量数据必须在打破信息孤岛和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边界。
由于缺乏顶层设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等历史原因,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困难。一些政府部门害怕开放,而另一些部门,如公共安全和国家土地,往往不愿意从部门利益和资源管理和控制的角度开放。此外,档案中的纸质数据无法打开,导致信息支离破碎。
政府信息孤岛已成为分权改革、管理一体化和服务优化的“路障”。不同部门存储的信息无法互联、共享、整合和利用,难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完整、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不利于提高政府的效率和透明度。群众对此有许多意见:各部门要反复工作,行政审批过程复杂。
企业通常是“数据烟囱”。互联网技术、开发团队、服务范围、开发平台和工具不统一,管理流程和管理体系缺乏规范和标准,各系统难以兼容和整合;为了追求利润和快速发展,企业在以分散的方式开发或引入应用系统时,不会考虑统一的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
数据交换只能依靠原始软件制造商对数据接口的研发来实现,这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而且可能因为系统开发团队的缺席和源代码的丢失而死亡。
只要政府和企业的主要精力还停留在数据架构、技术平台和数据采集的探索上,数据烟囱、信息孤岛和碎片化应用没有被打破,数据价值应用的发展道路就无法理顺,大数据的产业化就无法实现,数据的真正价值就无法挖掘。
同时,隐私也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在个人电脑和移动终端普及之前,银行密码、身份证号码和家庭地址等个人信息的规模和速度是分散的、小口径的。然而,互联网与用户身份、金融信息、生活服务等数据息息相关,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呈几何级数增长。此外,恶意程序、各种钓鱼和欺诈行为层出不穷,黑客攻击和大规模个人信息泄露频繁发生,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窃取和销售也日益猖獗,甚至产生了惊人的黑色产业链。
用户隐私的泄露,一小部分是由于不良习惯的无意识外流,而大部分是由系统管理的漏洞造成的。为了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互联网环境,用户、软件开发商、平台运营商和相关监管机构需要参与、真诚合作并积极推动。网络信息安全立法应尽快跟上,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执法力度,切实保护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
《国家网络空安全战略》是中国发布的首个空网络安全战略文件,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保护国内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不受入侵、干扰、攻击和破坏,保障公民上网
各级政府的“有形之手”应该发挥更好的作用。有必要引导和鼓励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公共事务,使公众有条件和机会监督政府,促进公共权力的运行更加公开透明。这也是遏制出售个人隐私,加强打击网络犯罪执法的必要措施。
大数据行业的趋势不可阻挡,因此我们应该利用这一趋势创建“大数据+”。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政府和企业大力推动数据觉醒,深化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这无疑将极大地改变和促进国家发展、城市建设、企业生存和人民生活。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基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隐私。如果我们忘记了人的本质,大数据的价值就会打折扣。
标题:大数据打通信息孤岛 也要保护隐私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3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