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48字,读完约8分钟

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中国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云南昆明滇中引水工程的施工现场,成千上万的工程师正以饱满的激情和必胜的信念,克服困难和障碍,书写自己的奋斗人生。中国铁路第十二局集团公司一级项目经理邓伯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科学建筑展

邓伯科(左一)向云南省副省长、惠亮(右一)汇报项目建设情况

做出正确的决定,创造“新趋势”

2018年8月,中铁十二局集团中标滇中引水工程楚雄段建设任务。由于这是中国西南地区正在建设的172个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国务院投资最大的项目,因此也是云南省的“田字一号”工程。此外,本标段在重点、难点控制工程楚雄段名列第一,是全线提前开工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在组建强有力的项目管理团队时,曾在申远高速公路、永光铁路等多项国家和地方重难点工程建设中屡创佳绩的高级工程师邓伯科被任命为项目经理。

科学建筑展

在标段施工中很少有困难。干渠18.8公里,其中隧道18.4公里,其中ⅳ、ⅴ级围岩段15.9公里,浅埋偏压段2公里,特别是穿越5条褶皱、25条断层、S220省道及邻近红梅库区等。建设的每一步都是对管理者决策能力的考验。在巨大的压力下,邓柏克表现出了很强的全局观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在仔细审查图纸和勘测现场后,“施工路线图”将很快付诸实施。

科学建筑展

万个长度为111米的暗涵是施工初期的一个重点。它一侧位于万佳隧道,另一侧位于刘家村隧道。由于空间有限,红梅水库的灌溉渠和溢洪道在施工时需要切断,施工任务必须在2019年4月30日前完成,灌溉渠和溢洪道必须恢复。否则,不仅会影响水库安全泄洪和下游农田灌溉,还会使暗涵施工推迟一年,影响两条隧道的正常运行。比赛结束后,邓博克及时开始了这场“硬仗”。项目组成员一天24小时在现场指挥作业,施工人员轮班工作,24小时高效作业。经过近半年的战斗,“不可能”终于变成了一个广泛的赞誉和建设单位的贺电。

科学建筑展

图为他(中)和技术人员在隧道深处一起优化施工计划

由于地质条件极其复杂,12.5公里的刘家村隧道为“长隧道、短隧道”。邓伯科采取“一孔一策”组织建设,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刘家村隧道入口长2 km,浅埋,不对称,渗水量小,稍不小心就会脱落变形。施工期间最大下沉量为88厘米。在准确判断围岩情况后,创造性地应用了三步七步流水作业“揉捏”大管棚技术,实现了施工安全有序进行;1号支洞纵坡10.38%,洞口靠近山体岩石表面,具备提前进入的条件。以技术为先导,制定专项施工计划,组织专业施工,提前118天挖到了主洞,创下了全支洞施工最先进工期的记录,再次赢得了业主的祝贺。承担主洞施工任务的2号支洞埋深超过3 km,随洞深逐渐增加,设计用于轨道交通。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性的决定,将原来计划的2个轨道增加到3个轨道,一个用于人员访问,另两个用于生产。虽然成本增加了,但工作效率却提高了一倍,这成了一个主要的施工亮点。

科学建筑展

随着施工的全面展开,邓伯科坚持科学施工,坚持安全、进度、质量、效率,有力地推动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原有的喷射混凝土工艺过于繁琐、费时、费力,混凝土损失相对较高。他专门召集技术人员攻关,迅速开发了“大坡度斜井轨道运输全自动喷射混凝土运输卸载系统”,不仅实现了混凝土在系统控制下直接进入喷锚机作业,还节省了一台挖掘机和四名铲工,同时大大减少了混凝土损失,达到了多种目的。

科学建筑展

刘家村隧道出口位于半山腰,夹在省道和村道之间,两侧距离不到10米。进入隧道后,还会斜穿过交通密度高的省道下的破碎地质,风险极大。在这里组织施工就像“在刀尖上跳舞”。邓柏克,一步一步,大胆而谨慎,完成了教科书式的安全“大跨越”,他设置了临时防爆墙,防止飞石落入土壤,开了一个“小口子”绿色洞,在陡坡上设置了一个操作平台,修建了一个截水沟和一个大管棚。

科学建筑展

承担3920米施工任务的凤屯隧道进口段是滇中典型的“红层”围岩,褶皱和断层构造发育,部分地段含有有毒有害气体。特别是在洞穴的两侧分布着一个滑坡,稍有扰动就会造成危险。针对这种情况,邓伯科对加固施工方案进行了全面优化,采用了大管棚径向注浆和锁紧螺栓横向注浆的方法,使洞体“强壮有力”,不仅为施工创造了安全条件,也消除了今后正常排水的安全隐患。在随后的隧道开挖中,他加强了对隧道内有毒有害气体的监测,并采取了通风和喷洒石灰水等措施加以预防,从而保证了施工的安全进行。

科学建筑展

“如履薄冰”的建设,在邓伯科的“精心招募”中呈现出安全、有效、胜利的喜人局面,引领了全线建设的“新动向”。

战略性地管理“新高度”

一个好的项目不仅要完成,还要管理。精通项目管理的邓柏克就是这样认为的,并以这种方式实施项目管理。项目一上马,他就以“严于要求”的标准狠抓管理,迅速将项目建设和综合建设引入科学发展的“新高度”。

该项目荣获楚雄州“劳动先锋”称号,邓柏克代表项目部上台领奖

做好资源管理,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的贡献率。邓伯科将项目部设在交通便利的龙川镇附近,充分利用红线土地、渣场和荒地复垦,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了中心实验室、钢构件加工厂和信息中心监控室五个工区,不仅方便和满足了施工需要,还减少了临时征地,节约了几十万元。他还科学配置生产要素,形成了人、机、料、运高效的施工生产线,为加快施工、提高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学建筑展

管理计划并将目标计划落实到细节。邓伯科科学制定了“创先争优”的总体目标,反复优化施工方案,根据现场情况和施工动态进行月度管理,合理下达任务指标,确保“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他还在空利用、平行建设、流程衔接等方面下了大力气,开展了“滇中引水,助推跨越式发展”的劳动竞赛活动,制定了“施工管理”、“流程考核”、“多付奖罚”等一系列激励措施。例如,在10000个暗涵如期完工后,项目部一次性奖励工作区域和参与施工队伍50000元,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科学建筑展

管理现场并促进过程控制的标准化。邓柏克视现场为市场和战场,关心企业的“生命线”。他把质量和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应急预案,规范安全、质量、进度、环保的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实行终端责任制。每个工地都建立了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现场小老鼠”,为安全和质量提供了多重“保障”。

科学建筑展

管理好困难的问题,提高精确政策的有效性。隧道断面占98.1%,施工处于薄冰状态。邓伯科提前规划,成立“邓伯科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成立科研项目“滇中红层软岩隧道变形特征及施工稳定性控制技术”,深入研究地质特征、施工规律、施工方法和技术等。他还带领研究团队研发了多项技术成果,如《隧道U形马蹄形断面开挖及衬砌快速施工技术》,帮助施工生产稳步推进。

科学建筑展

抓好成本管理,抓大管小,严把“渗水点”关。邓伯科注重精细化管理,材料设备采购网上竞价,货比三家,确保质优价廉;建立材料信息系统,结合人工检查,可以完全控制占总成本60%以上的材料支出。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严格控制隧道的超挖和欠挖上,并让这种无形的“魔兽”尽可能多地吃钢铁、混凝土和其他工程材料。与此同时,他还从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等中抓起。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防止“跑冒滴漏”。

科学建筑展

科学建设成就斐然。在邓伯科的领导下,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中铁十二局集团项目部始终走在全线建设的前列。水利部调研小组、云南省副省长、滇中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领导多次到项目部视察指导,都充分肯定了自己的工作。云南省总工会授予项目部“2018 -2019年滇中引水工程建设劳动竞赛工人先锋”称号,邓伯科本人也被上级评为“优秀项目经理”。(刘、、周光宽)

科学建筑展

编者:纪爱玲

标题:科学建筑展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