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91字,读完约6分钟

核心阅读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治理日益复杂。如何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更美好生活的需求?

对此,专家们提出了三个举措:第一,共同治理,包括政府、公众、社会组织、企业等多主体推进的三维治理模式;第二是精细治理,使用智能来促进细化,使用大数据来提高治理能力;三是依法治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营造城市治理法治氛围。

城市要治好 用足这三招(社会治理在身边?聚焦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⑤)

共同治理

告别一个单一的主题

构建一个三维网络

交通拥堵日复一日,大规模的拆迁和大规模的建设周期,以及城市中肮脏的村庄都难以整顿...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城市病”时有发生。

“导致‘城市疾病’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治理制度滞后,突出表现为城市治理主体过于集中和单一,片面依赖行政领导。”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明认为,从道路两侧的树种选择到交通网络规划,现实中存在着太多的随意性和缺乏科学性等问题。此外,行政主导的单一治理结构也难以解决城市治理的总体规划问题。有时,部门利益的影响难以避免,政府内部也存在“横向和纵向”不协调的问题。

城市要治好 用足这三招(社会治理在身边?聚焦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⑤)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应转移到基层,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王明认为,这一讨论为创新城市治理体系提供了指导。他将城市治理分为三个子系统: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治理、以社区为载体的社区治理和以产业和社区为主体的社会治理。特别是后两个子系统的运行,要求城市治理的重心转移到基层,发挥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的作用。

城市要治好 用足这三招(社会治理在身边?聚焦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⑤)

“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治理有一种误解,即城市治理只是政府部门的‘内部事务’,而其他主体参与的积极作用往往被忽视。事实上,城市治理的逻辑起点在于人。必须把保护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位置,把公民最大限度的参与作为出发点。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丁志宏认为,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正在向社区渗透,社区治理已经成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必须构建包括政府、公众、社会组织、企业等多主体的新型治理体系,推进全方位、立体化的合作治理模式。同时,加强制度设计,确保公民参与城市治理。公民还应形成正确的公民参与观念,理性、独立地依法表达对城市治理的意见和建议。

城市要治好 用足这三招(社会治理在身边?聚焦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⑤)

精细处理

规模和速度都很大

还要注意质量和效率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多。然而,一些尴尬的情况经常发生:一些市政道路修复后,他们没有命名很长一段时间,缺乏交通标志;一些井盖丢失,路面坍塌,雨天走得又深又浅;社区周围的一些停车位严重不足,双向车道被挤入单向车道,消防出口被封锁...

城市要治好 用足这三招(社会治理在身边?聚焦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⑤)

“强调规模和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率,城市是‘愚蠢和笨拙的’,科学和精致程度不够,这是城市治理面临的一个重大困境。”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彭波认为,城市精细化治理困境的关键在于使用简化的治理逻辑来处理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

城市要治好 用足这三招(社会治理在身边?聚焦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⑤)

第一种是线性逻辑,认为治理行为与治理结果之间存在固定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简单地对应于复杂的社会因果关系——例如,资源因缺乏资金而被给予,人员因缺乏人力而被分配,从条件到结果的复杂内容被遮蔽;第二,“绩效饥饿”,从绩效考虑的角度来看,“重大”问题容易被重视,系统性、趋势性和隐性的重大问题往往被忽视——例如,核心区是宏伟的,而邻近的旧社区是破旧的;第三,“管理清洁”过分追求秩序和整洁,没有统筹兼顾其他需求,导致城市的多样性、包容性和便利性下降。

城市要治好 用足这三招(社会治理在身边?聚焦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⑤)

城市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专家普遍认为,随着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将是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的有效途径。

“例如,一个城市从0到4公里的出行比例是40%,步行分担率和自行车分担率之和是28%。这两个数据差别很大,因此可以得出城市交通结构不合理的结论。”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卢华普表示,过去需要人工调查来获取这些数据,但现在依靠信息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和全面。

城市要治好 用足这三招(社会治理在身边?聚焦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⑤)

“大数据越来越受欢迎,它可以将数据完全转化为城市治理能力,实现从‘经验治理’到‘科学治理’的转变。”丁志宏建议,在使用大数据技术时,还应该避免治理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问题和数据依赖问题。

法治

依法严格执法

解决管理难题

将公共绿地作为私人花园,将公共道路作为私人停车位,将公共屋顶作为私人阳光房……近年来,随意占用公共空房并非法建造的现象屡见不鲜。违章建筑已经成为城市治理中的一个“难题”。

“尽管违章建筑是违法的,但由于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它们面临很多阻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近年来,一些地方想严格依法违法,但由于涉及的部门范围广、涉及的法律多、执行程序繁琐等因素,他们不得不付出巨大的执法成本,结果也大打折扣。

城市要治好 用足这三招(社会治理在身边?聚焦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⑤)

类似于拆迁和违法的困境,还有城市管理执法的问题。城市管理执法的任务重、要求高、手段缺乏等内部压力与公民现实生活需求、执法环境差等外部环境并存,使得城市管理执法长期面临尴尬。

此外,在城市治理中涉及的油烟和摊贩问题上,居民希望在其他社区附近摆摊,因为他们希望生活中没有摊贩和油烟,也希望有更多质量好、价格低的购物点。如何平衡管理秩序与群众需求,往往使城市治理面临两难境地。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认为,造成上述困难的原因在于中国城市治理体系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不足。目前,有关城市治理的相关规定分散在60多个相关法律法规中。城市管理执法还存在法律依据不足、部门职能交叉、执法程序不明确等问题。

城市要治好 用足这三招(社会治理在身边?聚焦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⑤)

“在执法中,为了避免冲突,一只眼睛是闭着的,没有责任或不作为;或者简单粗暴,不谈程序、艺术、无原则、混乱的行为,在现实中,这两种现象是存在的。”刘俊海说,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树立法律权威,维护城市管理秩序,营造城市治理的法治氛围。

城市要治好 用足这三招(社会治理在身边?聚焦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⑤)

人民日报(08版,2019年1月21日)

标题:城市要治好 用足这三招(社会治理在身边?聚焦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⑤)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2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