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0字,读完约5分钟
2月25日,银监会发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法人口径,下同)为2.03万亿元,比上季度末减少6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3%,比上季度末下降0.04个百分点,保持稳定。这是自2016年第四季度末以来,银行不良贷款率在过去两年首次下降。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去年第四季度,监管要求银行加快核销不良资产,银行用利润核销坏账,这也是银行利润增长自去年以来一直保持稳定的原因。此外,不良压力相对减弱,部分地区银行资产调整已基本完成,新增不良资产生成速度下降。
此外,债转股等措施也减少了未来潜在缺陷的产生,减轻了增量压力。据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报道,迄今已签署的债转股协议金额超过2万亿元,其中6200亿元已经落地。“增量与存量的结合对去年第四季度不良率的下降产生了重要影响。”曾钢强调。
对此,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文彬告诉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在2018年的银行风险管理中,不良事件的识别更加严格和规范;与此同时,银行去年增加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去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反映出银行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风险总体可控。
事实上,在过去,"影子银行"和跨金融风险一直在趋同。在2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保监会副主席王肇星介绍,按照坚持分类监管的原则,监管工作紧紧抓住银行间交易、理财、表外业务等重点领域,坚持把违法违规、层级嵌套、透明度低、隐患多的产品作为整改重点。在过去的两年里,这类高风险资产的规模已经缩减了约12万亿元。渠道信托业务和其他资产管理产品也出现净减少。同时,坚持“堵住侧门,打开前门”,而不是“一刀切”和“急刹车”。对于一些具有良好风险约束基础的金融中介业务,促进其实现审慎合规经营。
与此同时,为了腾出更多的空信贷服务于民营和小微企业,有效盘活信贷存量,增加信贷供给,中国银行业正在不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银监会表示,目前,结构性去杠杆化已经达到预期目标。仅在两年时间里,银行业处置了3.48万亿元不良贷款,及时为新增信贷投放留出了空间,有效支撑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下一步,将继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盘活信贷存量。
值得注意的是,空通过注销等措施发放了更多的信贷,这些信贷流向了覆盖面更广、价格更低的小型和微型企业以及其他包容性领域。截至2018年第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为33万亿元,同比增长5.6%。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包括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33.5万亿元,其中每户信贷总额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普惠贷款余额9.4万亿元,同比增长21.8%。
然而,一些专家认为,今年解决缺陷的任务依然严峻。曾刚表示,去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率略有下降,并不完全表明信贷风险有所改善。“客观地说,虽然信贷风险的压力在可控范围内,但还是比较大的。国内实体经济的调整仍在进行中,无疑会传导到银行业,产生信贷风险。”曾刚建议,商业银行应继续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和控制工作,加快股票核销;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我们应该逐步控制风险的进入。
“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进展。许多风险的隐患还没有完全消除。早期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和成果也需要巩固。”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王兆兴表示,在下一阶段,银监会应始终关注几个重要风险领域,主要包括不良贷款、中小金融机构、“影子银行”、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领域。
此外,区域经济下行压力也是关注的焦点。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特征。截至2018年底,黑龙江、吉林和山西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24%、4.28%和3.04%;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山东、广西、甘肃和广西的不良贷款率分别达到3.41%、3.57%、4.02%和4.61%。“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调整速度。目前,不良贷款率较高的地区,产业结构仍面临巨大挑战。事实上,不仅在地区之间,而且在未来,行业和银行之间的差别将是显而易见的。”曾钢强调。
此外,曾刚预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在2019年“趋于平稳”,上升压力不大。“当前‘稳定增长’的宏观政策将产生一些效果,并减轻银行的不良压力。”曾刚表示,稳定增长和防范风险是两个方面,银行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银行不仅要防范和控制自身风险,还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这是银行自身的良性循环。
标题:不良率两年来首降 更多资金投向普惠领域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2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