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19字,读完约7分钟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粤港澳要加强联合科技创新,共同把广州南沙建设成为华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地,积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海洋科技, 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

大湾区首个博士后科创中心落户南沙:技术转移超100项

此前,经过一年半的筹备和试运行,1月23日,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和产业协同创新(南沙)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落户南沙。

目前,该中心机构拥有102名成员(包括44名机构成员和58名专家学者个人成员),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共享平台。

“目前,我们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通过科研开发积累了100多项技术转让,为南沙新区创造了近50亿元的经济效益。”该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刊》记者,据不完全统计,该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可能每年带动经济增长5亿元。

在《广州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广州还提出要完善科技体制和机制,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我们希望通过南沙区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发挥中心与港、澳、海外高校和专家的良好合作关系,利用公共研究中心的有利载体,形成项目交流和对接,促进大湾区(内地-港、澳、内地-内地)内部的人才交流,吸引周边城市的人才来大湾区工作。”该中心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大湾区首个博士后科创中心落户南沙:技术转移超100项

留在南沙的医生

作为中心成员,赵佳欣博士研发的仿真软件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成功实现了国产化。他决定留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工业技术研究所中央主任单位,并成为该中心的个人成员。

“中心经常组织一些研讨会,让我们聚在一起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帮助申请人才基金来支持我们的创业。”赵佳欣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像赵佳欣一样,仍然有很多医生选择留在南沙创业。相关数据显示,在该中心招聘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中,有37人已经离开该站,23人仍在站着。出站后留在广州的有26人,占出站博士后总数的70%;南沙区现有21人,占已离站博士后总数的57%。一些优秀的博士后研究员已经成为创新、创业和技术转移的重要骨干,甚至是领军人物。

大湾区首个博士后科创中心落户南沙:技术转移超100项

剩下的是从事海洋环境研究的冯斌博士。冯斌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为客户转换模糊的海洋环境数据。他创办的广州金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8年的市场产值超过600万元。公司开发的天然气水合物数据管理系统为中国可燃冰的勘探和试生产提供了数据支持。

大湾区首个博士后科创中心落户南沙:技术转移超100项

冯斌告诉《时代周刊》记者,南沙的区位优势和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是他选择在南沙创业的主要原因。“南沙与香港、澳门的沟通更加方便、顺畅,合作的机会也更多。同时,香港和澳门的企业思维模式和项目运作方式也值得借鉴。”冯斌说。

大湾区首个博士后科创中心落户南沙:技术转移超100项

“我们希望联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汇聚优秀人才,建立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集群,推动科技、金融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完善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该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刊》记者,他希望通过该中心的平台匹配和促进更多的合作。

大湾区首个博士后科创中心落户南沙:技术转移超100项

在前期的人才引进工作中,中心在“高层次人才+技术转移”、“高层次人才+大湾区”、“高层次人才+科技服务”三个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大量最新科研成果也开始实现产业化。

对于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的张晋博士来说,南沙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是他来南沙工作并选择在这里创业的主要原因。2018年6月,张晋在南沙成立“广州郭克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物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张晋告诉时代周刊,公司的主要研发集中在区块链和大数据上。这两个研发项目是南海海洋数据共享平台项目和文化古籍收藏交易平台项目。截至2018年底,该公司已经签署了超过1500万份合同。“去年,我们还获得了由中央管理机构南沙信息科技园投资的唯一一只种子基金。”他告诉记者。

大湾区首个博士后科创中心落户南沙:技术转移超100项

据该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刊》记者,许多博士后离开站后留在南沙继续技术转移工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于广平博士的团队,他们为南沙企业解决了从站到站的大量技术难题,累计订单量超过1亿元。

大湾区首个博士后科创中心落户南沙:技术转移超100项

打造大湾区科创高地

南沙新区是“国家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广东省政府文件指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联合招聘人才,联合建设大数据中心和国家重大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去年3月,广州南沙新区(自由贸易区)颁布了《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支持措施实施细则》,明确了对各类创新机构、产业和平台的激励措施。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全面出台,如何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流动和汇聚,并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深入整合迈进,将成为中心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大湾区首个博士后科创中心落户南沙:技术转移超100项

据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泰晤士报》记者称,该中心秘书处不仅充分发挥了粤港澳合作的独特优势,还吸引了港、澳、台及国外大学毕业的优秀博士到大湾区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通过博士后导师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项目评估与合作,为海外医生在南沙创新创业提供支持。数据显示,该中心目前招收了19名从海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后学生,占招收博士后学生总数的32%。作为粤港澳合作的桥梁,不断推进粤港澳人才融合和技术合作。

大湾区首个博士后科创中心落户南沙:技术转移超100项

“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在创业过程中给予了很多支持。例如,它帮助我们在早期引入了大量的市场信息和网络资源;然后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还可以定期分享和交流其他博士后的科研成果,这样更方便我们找到合适的合作机会。”张晋告诉《时代周刊》记者,他之前与李玮博士的合作是物联网技术和环保技术结合的一个很好的证明。目前,他计划申请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相关科技项目,进行更深入的技术研发。

大湾区首个博士后科创中心落户南沙:技术转移超100项

在粤港澳大湾区计划正式出台后,张志勇认为,该企业将迎来更广阔的空发展空间。他告诉《泰晤士周刊》记者,该公司已经与香港物联网协会和香港一批高科技公司(专注于智能家居和智能酒店的研发)谈判了项目合作协议,预计今年将启动3-5个项目。

大湾区首个博士后科创中心落户南沙:技术转移超100项

“事实上,从以前的科研设备共享,即利用我们的理事单位为博士后和科技企业家提供优质、廉价、便捷的有偿设备共享,我们也想利用一些科学家为大湾区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该中心的负责人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同时,中心还表示,将结合各级政府的政策精神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导向,探索博士后工作站运行管理的新模式和博士后创新创业服务的新路径。“除了建立成员机构共享数据库和开展创新创业交流培训外,我们还将完善风险投资和融资机制,增强中心的发展源泉。”

标题:大湾区首个博士后科创中心落户南沙:技术转移超100项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