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50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南京4月7日电中国古生物学会7日在南京公布了2019中国古生物十大进展的结果。
十大进展包括:中国南方早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化石库清江生物群,新埃迪卡拉纪化石揭示的动物早期进化,侏罗纪扑翼的发现和兽脚类恐龙膜翅的进化,哺乳动物中耳进化的新模式热河准噶尔,30万年前具有现代特征的人类头骨化石的发现。植物化石为青藏高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证据。侏罗纪羽状恐龙为鸟类羽毛的分子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古基因组,白垩纪缅甸琥珀揭示了古森林环境和被子植物昆虫传粉的证据(它们并列),亚洲最古老的化石森林拥有最大的泥盆纪面积和最早的根系,而6亿年前的化石揭示了动物胚胎发育模式的起源之谜(它们并列)。
据中国古生物学会会长詹介绍,以上成果是由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人类脊椎动物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科研团队完成的。它涵盖了许多研究领域,如早期动物进化和寒武纪大爆发、脊椎动物进化(恐龙、古代鸟类、哺乳动物等)。)、白垩纪琥珀生物群、古代植物和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和分子古生物学。
例如,5.18亿年前,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研究小组的张兴亮、傅东静等人在湖北长阳发现了一个布尔吉斯页岩特有的埋藏软体化石库——清江生物群。经过12年的化石采集和研究,小组成员发现清江生物群形成于寒武纪大爆发的高峰期。与其他寒武系生物群相比,清江生物群相对多样性最大,新属种比例最高,软体生物群数量最多,化石保真度最高,保存了原始有机质,刷新了人类对寒武系海洋生态系统的认识。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又如,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早期生命团队袁训来,在大约5.5亿年前的三峡地区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并研究了新的动物化石(夷陵昆虫)和一种特殊的遗迹化石。这项研究将分段双侧对称后生动物的出现时间至少提前了1000万年,并为后寒武纪双侧对称动物大爆发找到了更长的“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和《地质学》杂志上。
展表示,上述成果体现了中国科技工程在古生物学各个分支领域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影响力。公布中国古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对于促进地质历史上生命的认知进化,促进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朱小英)
责任:张洋
标题:2019年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