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1字,读完约4分钟
面对防疫和低油价的压力,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十分重视科研和创新。在“百日攻关,创造效益”的号召下,提高成熟技术的匹配度,努力做好技术工作,全力以赴,在关键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截至6月15日,已经编制了41个生产和建设计划以及524个工艺设计,并通过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新技术增加了39,000吨石油。
党员们努力进攻,齐心协力
在219名员工中,有167名党员,高比例的党员使工程学院在解决关键问题和创造效率方面更有活力。“我们重视党支部和党员的‘两个作用’,让党员展示自己的身份,以身作则,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创造效益。”6月10日,中国工程院党委书记翟柯俊在党员交流会上说。
疫情期间,全院围绕“沿北钻完井”、“沿北酸压增产”等紧迫、危险、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瓶颈,成立了8个党员突击队,以40多名党员为核心,带动167名党员以1000万吨产能建设为目标,积极开展技术示范和攻关。
4月30日,西北油田在顺北71x井进行了大规模的酸压作业,测试了高产油气流,转换为日产油450 m3,日产气25,000 m3,成为顺北第二口酸压超过100吨/天的高产井..由于超深水平井钻井技术的应用,该井钻井周期仅为132天,比邻井节省70天,成为顺北区块8000米以上井钻井周期最短的井。
在科研、钻井、完井、储存和改造中,不同专业的党员通过接力解决关键问题已经成为常态,每口关键井都是由深入现场、从前方支援、冲到前方的党员建造的。这口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实现酸压日产从30吨到300吨的10倍飞跃是我们进攻团队的最终目标。这口井初步实现了我们的想法。”党员骨干队伍队长赵兵说。
科学研究至关重要,效率受到激励
“100天的攻击依赖于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协同努力。我们加强了技术披露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效率呈现良好趋势。”碳酸盐堵水工程队的李良说。YJ3-5H井是跃进区块第一口堵水井。在项目组的研究下,成功实施了压裂液油藏深部控水堵水新技术。堵水后日产油量增加88.4吨,稳产期平均日产油量是塔河的5倍,为即将退出自然保护区的跃进区块实现稳产增产开了好头。
"无人机试飞成功了!"在塔河油田炎热的夏日阳光下,技术人员为无人机技术检测天然气泄漏的成功感到高兴。在风力为3级、飞行高度为80米的试飞环境中,无人机能在0.3秒内探测到天然气泄漏点,为现场人员及时发现油气泄漏点、及时整改和管理安全隐患提供了有力支持,实现了国内油气田无人机快速探测天然气泄漏技术的首次突破。
关键技术突破凸显项目运营优势。自“百日攻关,创造效益”的号角响起以来,工程院坚持“领域是科研的试金石”的理念,将科研项目与“千万吨生产建设”紧密结合,以“降本”和“创新”两个标尺衡量科研成果,成立十大科研项目团队,打造敏捷科研团队,稳步提升工程技术核心竞争力,快速推进技术研究和现场支持工作。
现场攻击,有创造效率的措施
"日产油69.9吨,产量是侧钻前的14倍!"5月15日,西北油田第一口超深短半径侧钻井正式投产,现场科研人员孙伟光立即将消息传递给了工程院。超深短半径侧钻技术可以缩短周期、降低成本、降低产量,是美国工程院“百日攻击、创造效率”行动的缩影。
有必要继续确保单井的稳定生产,并平衡周期和成本。经过精心论证试验,钻井技术人员在TH10272CH井成功进行了超深短半径侧钻技术先导试验,实现了实际钻井曲率半径40m,侧钻尺99.11米,钻井周期8.35天,缩短周期40%,降低成本近1000万元,达到了超深井短半径侧钻行业领先水平。
“降低成本是创造效率的最有力措施。我们只要时刻关注现场问题,并以全面降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现场处理。”钻井研究所所长李双贵说。截至目前,2020年平均钻井深度为8394米,钻井周期为159.2天,比去年缩短了100天。微纳米封堵、防塌等自主研发技术在顺北得到推广。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现场效率,寻找各方面的潜在点,自“100天攻击创造效率”活动启动以来,工程院加强了现场研究和需求对接,对各种油气生产厂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和科学研究,并与“100天攻击创造效率”活动进行了充分合作。今年以来,工程技术人员在南疆执勤1259天,提供514次现场服务,为“百日攻坚”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场技术支持。(唐静·秦飞)
责任:吉爱玲
标题:西北油田利用科研力量,加快了脱困增效的步伐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