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人们对“育人、学教”有了更多的期待和需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教师是极其光荣的,每个教师都应该珍惜这一光荣,珍惜这一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做一名教师必须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决心,对名利无动于衷。”我们应从社会进步、个人发展和国家命运的角度正视和重视新时期的师德建设。
一个
每个理性的人在与他人交流时都必须遵守最基本的道德准则。简而言之,在一个人们以公民身份交流的社会中,基本原则是公民可以相互询问有效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每个人都应该以你期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别人。然而,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人的行为规范是不同的,因为他/她的角色不同。因此,在一个充满重复交往的社会中,人们必须遵守基于角色伦理的道德要求以及基于平等原则的普遍规律。
文本和实践形式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当代师德建设的重要资源。荀子的“劝导”、“修身”和韩愈的“教师话语”都是以教师伦理为核心的。在古代,被人们广为传诵的有师德的教师是那些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说教是教师道德的最高要求,在古希腊,传教士被古人和智者称为圣贤。他们不仅是聪明的人,也是聪明的人。他们应该是认识和认识道的人,应该是道的先知、先觉者和开拓者。他们不仅要了解自然和人的方式,还要了解人际关系的方式,培养心灵和自然的方式。在一个以差异模式为基本秩序的熟人社会里,教师的道德必须是一种高于社会所有成员的道德模式:从规则中学习,展示道德。几千年来,以身作则已成为无可辩驳的道德常识,并已成为基于情感和直觉的“绝对命令”。康德的自由范畴表中几乎没有“例外原则”,任何“例外”都会让老师付出代价。当老师失去了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他不能生活和生存时,道德舆论的力量远远超过法律的惩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活、塑造新人的重任。”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不仅对传统师德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师德建设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当人们生活的社会领域发生结构性变化时,作为主体性的德性和作为客观性的规范必然会发生变化,但人类最基本的德性和规范是不能改变甚至丧失的。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传道授业群体,可以改变自己的技术标准,但他们的精神和使命是永恒的,那就是丰富受教育者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品德。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师德创造了条件和环境。一般来说,师德建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规范伦理学的视角。从师德建设的角度来看,有国家、学校和教师,而从建设内容来看,有两种类型:规范论和德性论。教师道德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一般由国家给出,这只是原则性的,而直接管理教师的学校则致力于制定可操作的规范和条例。教师素质由德性、知识和能力三个核心要素组成,每个要素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使命:德性决定方向,能力决定行动。美德是人类整个行动中最原始的力量,它决定着善恶的发展方向和扩展程度。如果没有良好的意志来引导人们的心灵,财富、权力和荣誉就会使人傲慢,并以他们的功利收入为资本来炫耀。在设计和安排教育政策和制度时,基本原则应该是培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健康人格。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是由人改变的,教育者自身也必须接受教育。
当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规范时,有必要区分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遗漏的责任是每个教育者不得做任何违背教师道德的事情。如果对应该做什么没有明确的规定,那么教师道德的设计就是解构性的,而不是建设性的。什么都不做的道德要求是道德底线,是无所作为的自由。就教师的使命而言,他必须有行动的义务。在教育工作者的日常管理中,鼓励行为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在师德建设中采用底线伦理策略,就会导致在制度和规范上无法实现对道德人格的追求。
二是美德伦理学的视阈。如果说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只是重塑教师道德的外部环境,构成他律的道德法则,那么建构教师道德的根本途径就是重建和培育“主观意志法则”。简而言之,它是教师道德人格的完善,即信念、知识、情感和意义四个核心要素的培养。以仁为己任、学会成人、实现道德、教书为终身追求是教育者的道德信念。当这种发自内心的自我本性转变为广泛而持续的行动时,它就是意志;为了将信仰和意志联系起来,我们必须充分而公开地运用理性。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用科学、理性和理性来把握逻各斯,因为科学和理性本身就是逻各斯;将理性与节制、自主、意志相分离,使教育者的实践走向至善,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美德滋润自己的身体,用学习陶冶自己的心灵,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知止为终点。前者是理论理性把握教学客观规律的一种方式,而后者是实践理性把握道德规律的一种方式。连接信念、知识和意义的最重要的中间元素是情感,即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教育者道德人格的培养需要在反复的道德实践中实现。
三是履行教师使命的现实需要。如果在教师的反复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在师生平等和谐的交往中,培养和形成情感和理性,提供心理倾向和内心体验,促使教师成为求真、善、美的人,那么现代社会对教师的德性就有了更高的理性要求。因为,无论是就现代科学的发展水平而言,还是就现代社会的日常和非日常交流而言,理性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首先,在拥有理性的意义上,理论理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科学是一个认识、掌握和表达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理论体系。从表面上看,这些法律似乎与正当和正当的问题无关,但从本质上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都直接和间接地涉及道德和伦理问题。事实逻辑优先于价值逻辑,但价值逻辑比事实逻辑更重要。其次,在创新意义上,科技创新和规范创新是教师伦理结构中的创业道德。科技创新和规范创新的最大障碍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肤浅品味、舒适快乐。作为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材和教学方法都在探索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第三,在行动的意义上,实践理性具有实践哲学的意义。作为面向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神圣职业,教师的直接目的是探索世界秩序和灵魂秩序,而最终目的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健全的人格结构。在行动的初始阶段,教师应该通过“善意”将自己的行动指向目的善,即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发展道德人格和健全人格,出于需要和责任履行教师的使命。在行动过程中,实践理性的特征是顽强的意志、克服内心冲动和抵御外部诱惑。就行动的结果而言,教师应该反思自己行动的正确性和合法性,并且要自尊和自我修复。总之,师德应在道德人格的基础上实现四个统一:美德与规范的统一、美德与幸福的统一、行动与行动者的统一、自律与他律的统一。(边肖:闫辉,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张洋
标题:师德建设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804.html
心灵鸡汤: